新书介绍:睡眠的奥秘

【川透社编译报道】几乎所有生物都需要睡眠,但科学家们却很难找出我们要睡觉的确切原因。半世纪之前,睡眠问题都没有得到科学家的重视。肯尼思·米勒的一本新书《绘制黑暗地图:解开睡眠奥秘的有远见的科学家》讨论…

人们为什么睡觉? 以及其他悬而未决的谜团

睡眠是一种古老而普遍的现象。鸟类需要睡觉,蜜蜂需要睡觉,猫头鹰在白天睡觉,就连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一种由几千个细胞组成的原始蛔虫)也会有类似的睡眠活动。尽管人类睡得较少,但仍然需要睡眠。

然而,正由于睡眠现象过于普遍,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科学家们并没有对这个课题产生兴趣,直到最近半世纪才有人专研这一领域。科学记者肯尼斯·米勒(Kenneth Miller)的这本新书将科学与历史编织在一起,讲述了将睡眠科学带入大众视野的科学家的故事,重温早期先驱者的实验、创新,详细记录了睡眠领域短暂但璀璨的研究史。

该书围绕四位科学家的生活和工作展开,出生在摩尔多瓦的犹太人——纳撒尼尔·克莱特曼(Nathaniel Kleitman)就是其中之一。他在1815年为了躲避俄国人的大屠杀移民到美国,后来在芝加哥大学开创了一个睡眠研究项目,成为了睡眠领域的奠基人,对睡眠研究领域产生了显著影响。在开始对现有睡眠科学的讨论之前,书籍前几页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他的生平和逃难时的社会环境。

但故事很快回归主题,开始展开睡眠研究发展史的画卷:涵盖了快速眼动(REM)睡眠的发现、生物节律(控制人类一天生活的生物钟)以及睡眠不足的影响(这可能是致命的,至少对实验室的动物来说是致命的)。在梦境意义存在的前提下,它还探讨了梦境的目的。

米勒对发掘一个伟大的科学故事格外有天赋。他在书中描述了克莱特曼的一个著名实验:通过一次为期32天的感官剥夺之旅,在没有昼夜交替,也没有现代生活的喧嚣干扰下,揭示了人体内置生物钟的极限。他毫不吝惜地展示了实验研究的真实过程,包括过程当中的尴尬和屈辱。

书中详细讲述了在巴伐利亚村庄的一个专门建造的实验设施中进行的一个更现代化的定量生物节律研究。实验室有两间没有窗户和钟表的公寓,受试者无法了解外界情况。他们在这里住了几个星期,除了必须持续监测肛温(通过用长电线连接到墙上插座的肛温计进行)外,他们想睡就睡,想醒就醒。

书中也不乏有一些关于睡眠的严肃讨论。比如倒班制的工作干扰人体生物钟,从而增加了患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米勒解释了医学界对睡眠呼吸暂停这一常见疾病和该病可能造成的危害都认识缓慢。睡眠呼吸暂停是由睡眠时气道反复塌陷引起的,患者每晚都要经受数百次缺氧的情况。当身体反射迫使睡眠者拼命想要呼吸时,就会出现典型的喘气和打鼾。如果不及时治疗,睡眠呼吸暂停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疲劳,甚至更糟糕的后果。米勒提到了一对兄妹都罹患这种病的案例。哥哥最终通过在喉咙上开一个小孔而痊愈,但妹妹却因多年的夜间缺氧造成了不可逆转的脑损伤。

新研究往往又会引发新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科学读物很难有一个简洁明了的结尾,本书也不例外。尽管在过去50年里,睡眠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但科学家们仍然不清楚睡眠的意义。睡眠情况的普遍性说明了它的重要性。但是,自然界为什么会演化出这样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昏睡,无法对威胁做出反应的动物,这仍然是科学家们正在试图解开的谜团。不过对于那些好奇某些睡眠问题答案的人来说,米勒的书是一个很好的启蒙读物。【全文完】


来源:《经济学人》2023年10月11日刊 | 作者:不详
原文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