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小孩让中国老人倍感压力

【川透社编译报道】按照中国的传统,溺爱孩子的中国老人会照顾孙辈小孩,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爷爷奶奶不愿意当作孩子的看护人。在同一个屋檐下养三代人,不再是中国父母解决带娃问题的办法。

按照中国的传统,中国老人照顾儿孙往往被认为是一种义务。但最近,四川一位姓段的老人起诉她的女儿和女婿拖欠支付照顾孙子的费用。老人照顾她的孙子已经有五年了,而孩子的父母却在另一个城市工作,由于孙子的日常起居都是她一个人照顾,所以她希望得到补偿。今年9月,法院勒令男孩的父母支付82500元人民币。这一事件在中国的社交媒体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位老人并不是唯一一个认为自己遭遇了不平等对待的中国爷爷奶奶。2021年,四川另一个城市的一位老人通过诉讼同样也得到了10万元的儿童照顾费,审理案件的法官斥责孩子父母“啃老”,谴责他们利用老人的同理心占便宜。近年来,官方媒体上类似事件的报道越来越多,这反映出中国老人已经厌倦了被当作免费儿童保姆

中国老人照顾孙子是一种义务,但在过去,照顾孙子并不是中国老人的“专利”。在毛泽东时代,国有托儿机构在中国设立,为许多父母提供价格低廉的托儿服务,此举解放了妇女的双手,鼓励她们务农务工。但在1978年,即毛泽东去世两年后的经济改革中,许多国有托儿机构被关停。仍在运营的托儿机构很少,而且价格高昂,通常只提供三岁以上儿童的看护服务。与此同时,保育员虐待儿童的丑闻时有曝光,这使得中国父母们难以信任托儿机构,无奈之下,他们将照顾儿女交给了时间充裕的老人们。

如今,大多数中国家庭都依靠爷爷奶奶来照顾年幼的孩子。独生子女政策让照顾孩子的负担被平分得相对而言更轻松。尽管如此,老年人为了孩子还是牺牲了很多。许多老年人会在孩子出生后离开自己的家,搬来和年幼的孩子一起居住,这导致了数以万计的“老漂族”生活在中国的大城市里。大城市的生活切断了他们与朋友的联系,也进一步导致了老人孤独和抑郁。同时,老人们作为外地人往往难以享受大城市的公共服务,这也让他们更难获得医疗资源。2016年独生子女政策的结束,意味着爷爷奶奶不得不照顾更多的孩子。在写字楼里上班的年轻父母们通常需要长时间工作,他们无法兼顾家庭和事业,照顾孩子对于他们而言实在分身乏术。

老人的溺爱是孩子成长的一道坎。一些研究表明,在爷爷奶奶的照顾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儿童更容易肥胖。斯坦福大学的斯科特·罗泽尔(Scott Rozelle)的研究发现,在农村地区,蹒跚学步的孩子往往认知迟缓,部分原因是他们的祖父母可能没有意识到与小孩多交流的重要性。年轻的父母们虽然担心自己的孩子在祖父母的溺爱下长大,被老人宠坏,却无奈于自己没有时间照顾小孩。

一个温暖的秋日,北京东部的一个公园里,许多爷爷奶奶推着婴儿车,追着蹒跚学步的孩子。通过采访,记者得知这些老人很乐意做这样的工作,即便没有报酬。“我们逼着他的父母生下他,”67岁的郭振海抱着牙牙学语的孩子,在旋转木马旁回答记者的问题时说,“中国人生活在一起,互相帮助,我们没有通过这种方式赚钱的想法。”不过,一旁郭先生的妻子似乎对这种回答不太满意,她认为这实在是太累人了。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中国老人不想做免费的儿童保姆,他们希望自己在退休后享受更多的乐趣,比如旅行。去年一档针对50岁以上人群的约会节目在中国爆火出圈,受其影响,单身老人们甚至开始重新寻找爱情。影响力较高的老年社交媒体呼吁老人们活在当下,把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花在自己身上。【全文完】


来源:《经济学人》2023年10月14日日刊 | 作者:作者不详
原文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