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明星时代降临

【川透社全译报道】AI的发展并不会降低真人明星的热度,相反,这将给明星圈带来新的机遇。尽管版权及审美疲劳等弊病…

几十年来,计算机的发展对各种单调的职业都产生了冲击。而如今,人工智能终于将目光投向了最光鲜亮丽的一行:明星。11月8日,好莱坞各工作室终于同意整顿机器创作来保护明星的权益,在此之前,好莱坞的发展已经停滞了半年之久。本周的音乐排行榜上,已经去世的披头士乐队在AI技术中复活,并一跃霸榜,人气超过众多在世的歌手。同时,以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 Johansson)为代表的演员群体与以约翰·格雷沙姆(John Grisham)为代表的作家群体对科技公司也提出了诉讼,控告其未经允授权使用自己的形象与作品。

明星们的担心可能是AI会抄袭他们的作品,并让才华欠佳的艺人趁机从中获得灵感,抢走自己的热度。但事实上,反对AI技术呼声最大的那些明星恰恰是该技术最大的受益者。AI不会抢走他们的粉丝,相反,在各大市场、任何时间通过人工智能加持的营销,能够让他们的人气获得史无前例的提升。当然,无论你拍手称好。还是充耳不闻,全能明星时代都已经到来了。

科技改变明星圈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18世纪,由于阅读的普及,明星开始出现在人们生活谈论的话题中。电影和广播的诞生起初同样被明星们视作威胁,他们觉得这会使现场演出不再那么珍贵。事实上,这些技术手段却推动了超级明星时代在19世纪20年代出现。相似的恐慌在电视问世时也同样出现过(并引起了1960年的好莱坞大罢工)。但结果亦然,电视让明星们的形象出现每家每户,为他们带来的还是更多的热度。到上世纪60年代,“超级巨星”开始家喻户晓。

如今,随着AI生成技术大量应用于娱乐产业,住在马里布市豪(Malibu)宅中、善于精心算计的明星们又开始担心自己的名声降低。其结果恰恰相反。在互联网时代有一个悖论:受“长尾效应”的影响,YouTube、TikTok平台中上传了大量普通用户作品,可能会带来很多收益,但对最有名的一批艺术家们来说,这并不会对他们产生负面影响,只会使他们的名声得到进一步提升。过去六年中,在Spotify(类似于网易云音乐的国外平台)上能够年入过千(美元)的音乐人是之前的两倍,而年入超千万(美元)的人却有之前的五倍多。尽管小众内容蓬勃发展,但一个能唱水手歌,会吹口哨甚至会唱各种奇奇怪怪小众歌曲的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却能够以这种形式赚取比以往任何一场演出都多的收益。所以真正吃亏的其实是那些中层艺人。

这个悖论适用于整个娱乐行业。过去二十年来,每年上映的各类型影片数量翻了一番,但同时,大片票房的总票房占比也翻了一番。私人书籍出版量如潮水增长,但也并不能撼动知名作家作品的销量。面对海量的选择,观众会更依赖算法和人工形成的推荐,但被推荐的内容往往也已经是最火爆的。尽管AI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这也意味着更高的搜索成本,最终观众能够看到的还是那几个顶流明星。

此外,AI将赋予超级巨星们在粉丝面前真正全方位展示自己的能力。AI配音已经能够让演员和播客用自己的声音即时与外国观众进行对话。很快,AI就能够使译制片演员的口型对上译制台词,这也将提高这种影片的制片标准。演员无需同时到场也可以对戏,通过这种方式,AI已经解决了长期困扰好莱坞的演员日程安排拥挤的问题,人气高的演员也因此能够接到更多的影片。同时,AI就像数字美容针一样,能够延长演员的“保质期”,甚至让逝世演员的形象继续演出。迪士尼已经获得了92岁的詹姆斯·厄尔·琼斯(James Earl Jones)的声音使用权,这样就可以让达斯·维达(Darth Varder)这个反派形象继续陪下一代成长。

大千世界,俯仰之间,AI瞬息降临

明星们同样可以通过这些新兴的方式为粉丝表演。阿巴乐队(ABBA)的虚拟形象在伦敦举办音乐会,每周七场,场场爆满;Meta公司(原Facebook)最近也推出了装配明星音源的聊天机器人,但这只是明星们利用AI满足粉丝需求,赚更多钱做出的一点尝试而已。

然而,危机与机遇并存。实际上艺术家们的担忧也是合理的,如果AI盗版合法化,那他们的作品版权就得不到保障。过去的技术曾带来过这种威胁:印刷机的出现催生了18世纪的第一部版权法;上世纪60年代,电影演员的作品开始在电视上播放,政府只能一再调整版税来弥补他们的损失;本世纪之初,以Napster为首的平台推出免费音乐,但最终也因为流媒体运营商与唱片公司的协议输掉了官司。内容创作者对于版权的许可与版权费的疑问合理合法(本刊同样申明此权益)。在相关法律出台之前,AI技术对版权的侵犯性始终是一大隐患。

更大的问题是全能明星时代该如何持续有效地迎合观众。AI作品千篇一律,总会使观众厌倦。人工智能擅长将旧的文艺作品进行混合再加工,却不懂得如何创作扣人心弦、震撼人心的内容,目前来看,只有真人才能做到这一点。尽管如此,对于那些着力于旧作品、不愿冒风险的电影公司、唱片公司及其他负责创作的中间商来说,AI仍然有巨大的吸引力。相比于新的企划,好莱坞更倾向于知名IP:可以看出,续集与系列重启往往能够票房大卖。同样的原理也被电影公司运用在演员身上。AI创作了年轻时的卢克·天行者,并在迪士尼最新的《星球大战》衍生剧中登场。现在,观众们对于这种彩蛋十分惊喜。但若是一直依靠这种技术,观看第94部《速度与激情》时,观众们恐怕也早就不买账了。

当然,娱乐市场的自我调整能力是很强的。明星们也都知道,自己的成败都在观众一念之间。尽管在AI的驱动下,娱乐行业飞速发展,但消费者还是更青睐真人的表演。近年来,体育业被各媒体公司发掘,迅速发展,因为竞技体育必须进行真人之间的体能比较、身体对抗,这也恰恰证明了AI的缺点。(尽管阿尔法狗曾打败了所有的人类棋手,却没有人再愿意看机器人下棋了)。此外,AI将使娱乐行业的“长尾效应”更加显著,打造更加深入的市场和更加个性化的内容。AI时代下,从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到达斯·维斯(Darth Vader),少数全能明星轮番轰炸着消费者。但相应的,“划走”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方便。【全文完】


来源:《经济学人》2023年11月11日刊 | 作者:作者不详
原文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