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变得越来越危险了吗?
【川透社编译报道】全球变暖助长蚊子数量及其栖息地,2024年,美国38州已报超370例西尼罗病毒病例。专家建议加强个人防护并通过研究基因改造等策略以减少蚊子数量。
今年的蚊子似乎无处不在,已经不仅仅是户外聚会的麻烦那么简单了。今年蚊子传播的病毒在美国引起关注,东部马脑炎病毒(Eastern Equine Encephalitis)在马萨诸塞州发现,导致部分户外区域夜间关闭。美国前顶尖传染病专家福奇博士(Dr.Anthony Fauci)因西尼罗河病毒感染住院,可能是在家中被蚊子叮咬所致。
众所周知,蚊子可携带大量可能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和寄生虫,包括疟疾、登革热、黄热病、基孔肯雅病毒、西尼罗病毒和东部马脑炎病毒等。此外,蚊子种类不同,擅长传播的病毒也有所不同。但今年真的是蚊子传播疾病特别严重的一年吗?未来的情况如何?
库蚊(Culiseta Melanura)是东部马脑炎病毒的主要传播载体,这种病毒潜在的危险性和致命性最近引发了较多关注。但耶鲁大学医学院的传染病专家詹姆斯·谢泼德博士(Dr. James Shepherd)表示,今年美国报告的该病毒的感染病例数量很少,与新英格兰每年报告的病例数量相当。他认为,更令人担忧的蚊子种类实际上是那些最常见的类型。以伊蚊为例,品种多样,是传播全球大部分疟疾、登革热、黄热和寨卡病毒的“罪魁祸首”,主要活跃在城市人口密集的地区,繁殖能力极强。“随着全球80%人口居住在城市,我们正越来越多地暴露在蚊子密集的环境中”。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显示,2024年到目前为止已有38个州报告超370例西尼罗病毒病例,去年全美报告超2500例,是2022年的两倍。然而,专家表示,病例数受蚊子种群和人蚊接触影响而波动,蚊子数量增加会提高疾病传播风险。“尽管实际上只有少数蚊子携带病毒,但蚊子数量的增加将使这种接触的可能性增加”,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布隆伯格公共卫生学院疟疾研究所的教授兼副所长福蒂尼·辛尼斯博士表示。
全球变暖使蚊子生存区域扩大、寿命增加,埃及伊蚊等向北扩散,提高了疾病传播风险。“随着气候变化,我们看到像埃及伊蚊这样的物种的[栖息地]范围正在向北扩展”,明尼苏达大学公共健康学院的副教授乔纳森·奥利弗表示。“所有预测都表明它们将扩散到整个东南部,到达东海岸,以及中西部相当高的北部地区。随着更多蚊子种类的成型,人们将会被迫暴露在它们所携带的各种疾病当中”。以登革热、寨卡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和西尼罗病毒为例,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里,能够携带这些疾病的蚊子种类之一(白纹伊蚊)现在在康涅狄格州全年繁殖,这些感染病毒也正逐渐向美国更多的温带地区扩散。冬季变暖导致蚊子提前繁殖,种群数量激增,病毒在蚊子体内繁殖加快,缩短了感染到传播的时间。
温暖的气温也影响着病毒在蚊子体内存活和繁殖的方式。“气候越温暖,病毒在蚊子体内就繁殖得越快,”奥利弗说,“这缩短了蚊子被感染和具备传染性之间的窗口期”。研究还表明,蚊子可能会在一个季节内变得越来越具有传染性,这反过来增加了它们叮咬和感染人类的机会。
城市化导致人口密集,不良的污水和卫生系统为蚊子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谢泼德指出,全球城市化进程中存在规划不当和社区发展不足的问题,导致城市周边形成缺乏水资源、污水处理和电力的贫民窟,这些区域成为传染病传播的高风险地带。过度城市化导致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助长了蚊子数量的增加: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自然景观破坏和生物多样性减少。谢泼德解释说,物种数量减少使得适应性强的病媒如蚊子得以扩张。他举例,随着其他昆虫减少,适应性高的物种如伊蚊可能填补生态位并茁壮成长。
对抗蚊子增长的最佳方法是减少接触并降低被叮咬几率,如穿长袖、喷驱蚊剂,同时清除积水以消除繁殖地。研究人员正在开发利用特定气味吸引蚊子的陷阱,内含杀幼虫剂以破坏蚊子卵,减少其数量。辛尼斯指出,这需要深入了解蚊子种类和习性,以预测蚊子种群高峰的地点和时间,并了解它们产卵的偏好。科学家正在探索基因改造技术,如释放不育雄蚊以减少或消除后代,但需测试以避免生态影响。另一种细菌策略则是通过感染蚊子来消灭其携带的病毒,在东南亚和澳大利亚有效降低了登革热病例。
专家呼吁增加公共卫生资金用于蚊子监测,以全面了解和控制蚊子及其传播的疾病,防止其失控。全球气候变化也使对蚊子的研究更为重要。
“情况就是,[蚊子传播的疾病]会变得更糟”,奥利弗表示,“而不是更好”。【全文完】
来源:《时代周刊》2024年9月30日刊 | 作者:Alice Park
原文标题:Are mosquitoes getting more dangerous?
这篇文章详细描述了蚊子传播疾病的现状和日益严重的趋势,尤其是在全球变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文中提到,气候变化显著影响蚊子种群的扩展,尤其是蚊子种类如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的活动范围已经扩展至更多的地区,并加速了它们传播病毒的速度。文章内容全面,清晰地阐述了蚊子传播疾病的原因、现状以及潜在的解决方案。尤其是气候变化对蚊子种群和病毒传播的影响这一点,值得我们警觉。
我认为可以适当加强某些小节之间的过渡,避免信息过于密集,让读者能更容易跟随文章的脉络。
首先,我想表示自己对这篇编译文章主题的喜欢,蚊子携带病毒很有意思,也是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但是读完这篇文章,我也有几点浅薄的看法想说,希望对作者有帮助。
1、题目的翻译稍微会让人产生歧义。我在点进来之前,以为这是一个关于蚊子生存威胁的一个话题,这样会话题似乎不足够吸引人眼球。明明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这个标题有点令它”蒙尘”了。
2、我认为有些生僻或者太过专业的词汇可以解释一下,做个注解。比如文章中的提到的各类疾病或病毒,像登革热、黄热病、基孔肯雅病毒、西尼罗病毒和东部马脑炎病毒等等,这些我在读的时候只知道是病毒,但是其他信息就完全不知道了。
3、这篇报道虽然不是很长,但我觉得自己拟定几个小标题来分段会更易于阅读。比如后面的“防御措施”。
4、最后一句“[蚊子传播的疾病]”这个用法是特指,还是失误打错了?
你好同学,感谢你提出的建议,几个建议都提到了一些我忽略的点。关于第一个建议,是的,我应该再细致一些,原来的标题的确有些歧义,我在最后的期末论文中会加以修改。第二个建议,文中提到的疾病都是蚊子携带病毒感染导致的,我没有做注的原因首先是原文是没有做出更多的解释;其次,这是一篇篇幅不长的文章,我在处理的过程当中删减的内容比较少,主要是考虑措辞和行文等问题,文章的中心是提醒读者关注蚊虫病毒疾病的问题,这是一篇实时报道,关于当下发生的公共健康问题的确有科普的必要,但原文作者没有做注的原因首先是篇幅有限,因为这是一个{Brief News}报道,而我没有做注的原因是我认为这会增加读者负担,且不是文章的重点,这是我考虑的一些点,当然关于同学提到的建议,我会考虑在后续的期末论文编写中就几个反复提到的病毒加以注释。第三个建议,这篇文章不是很长,且逻辑比较清晰,我在编写的时候也考虑过要不要添加小标题,但后来我的处理是将一些关键句粗体加黑,在文章排版方面也做了一些调整,我认为文章内容的衔接是比较合理和易于理解的。第四个建议,这里指的是前面提到的各种蚊子携带的疾病,不是打错哈,原文的格式是这样的,我没有修改的原因是我认为这样的原文格式翻译成中文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不知道这样解释之后同学有没有明白。总之,感谢同学提出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