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梅沙海滩上——中国社会的缩影
【川透社编译报道】在深圳的一片小小海滩上,形形色色的人们在这里欢度时光。中国复杂的社会文化在此可见一斑。在这片海滩,你可以窥见中央政府无处不在的身影和中央集权的可怕之处。
在深圳大梅沙海滨公园,一名身上纹着鲤鱼跃龙门的小伙,戴着绿色的游泳圈,正站在海水里给自己拍视频。这时,海浪涌上海岸,冲走了他脱在沙滩上的人字拖。他抓住了一只,另一只被海水冲到了他够不着的地方。最后,那只鞋子从海面上浮了出来。早上7点,和海浪斗智斗勇已在南海揭开序幕。
他的高中同学在附近的海岸上抽烟——其中有两个穿着刚刚花45块钱买的花泳裤。这群18岁的小伙子们上周驱车南下,来到了深圳。
自1978年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先驱者都走着和这群小伙子们相同的道路,在深圳捞到一大桶金。但文身小伙和花裤子们是另一种先驱者:他们随众多中国人一起,第一次来到大陆的边缘,体验海滩的乐趣。
中国民众对海边生活日益高涨的热情,来源于过去70年来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
约150年前,中国海岸线上的一小块土地首次被外国殖民者开垦为真正意义上的娱乐度假地块。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也曾在北戴河度假,期间在这里与党中央作出了“暂不收复金、马”的对蒋政策。然而,这时中国民众的海滩度假还未起步:绝大多数的中国人被工作束缚在农田或工厂里;20世纪60年代,离开城市是对知识分子的变相惩罚(编者注:知青上山下乡);即使在改革开放后,人们通常还是会利用每年一次的假期回家。
自那以后,随着中国交通系统的完善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国内旅游业蓬勃发展。新冠疫情迫使旅行者们在国内延续海外度假风格,推动了中国海滩文化的发展。同时,海滩文化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电影《长空之王》中那位英雄般的战斗机驾驶员,也有冲浪的爱好。
沙滩活动
在大梅沙,除了专业游泳者外,大多数下海的人(包括成年人)都戴着游泳圈,安分地漂浮在浅滩区域。26岁的易王霞来这里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即使已经通过基本游泳考试,她依旧害怕下海。当海水逼近她的裙角时,她快速跳回了岸上。救生员抽着烟,用扩音器大喊大叫,无形中缩小了本就狭窄的游泳边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人们都穿着紧身泳衣。一些女性穿着带袖的上衣,下装搭配裙子或长短裤;另一些穿着胸衣和及膝裙的游泳套装;还有不换泳衣直接下水的。在作者四天观察里,只有一名中国女性穿着高露肤度的泳衣。1984年,比基尼在巴黎首次亮相,1986年,比基尼首次出现在深圳的一场国际健美比赛上。为什么现在泳装和比基尼却在中国的海滩上如此少见呢?
“因为晒黑会让人显得又丑又老。”一位把帽子压的极低,戴着防晒面纱的57岁北京游客回答。对他们来说,白皙是城里人的证明,可以把他们和辛勤劳作的农民区分开来。海边的商店迎合这种心理,售卖冰袖、遮阳伞、口罩,以及“脸基尼”。
此外,自8月份日本开始排放核废水以来,人们对污染问题的担忧一直在被政府和舆论催化扩大。于是人们来海边旅游也不吃海鲜了。
来到海边,没有游泳,没有日光浴,没有海鲜,沙滩排球网和沙滩秋千也无人问津。为什么人们还是不厌其烦地去海边游玩呢?
答案是拍照。李女士和男友从兰州远道而来,他们不游泳(不会游泳),也不吃牡蛎(有辐射),只为在海滩上拍照。李女士穿着奶白色的连衣裙,头戴飘逸的面纱,像是在拍婚纱照。事实上,很多人都是为拍照而来的:有四个女子正架好三脚架自拍,其中两人穿着仙气飘飘的红色连衣裙,另两个穿着旗袍,举起右臂,好像托起了大海;一名20多岁的女子戴着紫色假发和紫色的老鼠耳朵,穿着紫色的工装裤,在身边布满灯光,拿着一颗闪亮的星星拍照;一位穿着普通的女子带着小猫来到海边拍照,小猫戴着一顶尖顶帽子,穿着淡紫色的紧身衣。人们把拍照视为一种纪念方式,证明自己曾经站在这里。
社会契约下的游客们
曾经,中国统治者把海岸视作一道抵御外敌的防线,那时的百姓是禁止在海岸15-25公里的范围内居住的。而现在,无论是谁都可以来到海边。连接深圳和大梅沙的地铁即将建成,位于海岸线边的大梅沙到处都是政府建造的天使雕塑,还设有令游客眼前一亮的豪华公厕和淋浴区。不过,中央和政府并没有放松警惕。大梅沙入口处的监控可以捕捉到每一个进入海滩的人的形象;海滩上的鞋架旁,是监控运行中的警示标志;海滩上每隔12米就有一座高塔,监控摄像头指向各个方向。
一名建筑工人来大梅沙找工作,但由于房地产行业不景气,他无法如愿。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正困扰于失业的痛苦:他现在只能骑着电瓶车卖烤肠,一根3元钱,每天只能赚100元。一名沙滩清洁工四年前放弃了自给自足农民的生活,现在每周工作七天,住在每月300元的宿舍里,现年50岁。“很辛苦,但我别无选择。”
人们还挣扎于政府“动态清零”政策后的长时间封锁。一名女子的教培机构由于减负政策被迫关闭,她现在正在申请香港的研究生学位——以此让5岁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她的丈夫也是培训班老师,现在正在抖音上做网红老师碰碰运气。一名内蒙古政府工作人员在疫情期间上交了护照,现在出国还须向政府申请取回。
下午5点后,天色渐晚,政府又来“救场”了:打开明亮的探照灯,延长大梅沙的欢乐时光。天已经完全黑了,孩子们在堆沙堡、玩玩具,一对夫妇在没过膝盖的海水中散步,一家人在沙滩上摆开桌椅吃肯德基。在这里,社会契约暂时得以保全。更多勇敢的百姓将踏入南中国海。【全文完】
是不是过度解读了
我也觉得,作者的看法过于恶毒了
拍照可以是记录那刻快乐的心情,也可以只是呈现给他人的表面快乐(仅仅是打卡)
这很难评。
我也觉得不是很好评哈哈哈哈,感觉作者观点有点主观了。
其实换一个景点都是一样的,或者说全世界的人出去游玩都是一样的。
有点不懂海边游玩和社会契约的逻辑
怎么一下从轻松的现象跳到很有矛盾性的话题了
感觉不是很有关联性,这个更多的是个人习惯爱好吧
“你是不是太敏感了”?
是作者敏感不是我>< 编译的时候我也很生气很迷惑,但是好不容易通过了一篇选题所以最后还是发表了orz 我并不赞成作者的观点…
哈哈哈哈,对滴,我就是在说作者嘿嘿
有点不太能够理解。
作者的立场站位好明显哈哈哈
不太理解,还能这样想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