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对华“去风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川透社编译报道】在本篇文章中,作者指出欧洲将很难实现对中国采取的“去风险”战略,并深入分析了五方面原因:欧洲与中国的贸易往来紧密程度呈现出差异化;欧洲在“去风险”方面风险较大;欧洲企业对去风险化政策…
网络流行语如昙花一现,迅速流行又很快沉寂。在布鲁塞尔(比利时首都),也是如此。2021年,“战略自主”概念在欧洲政界风靡一时。表面上,这意味着欧洲在全球事务中拥有更大的独立性。但从更深层次上看,其旨在针对美国的贸易、金融和经济方面实行“去风险”政策,尤其是保护欧洲免受美国关税和域外制裁的影响。
新冠疫情暴露了欧洲的供应链风险,紧接着2022 年俄乌冲突,二者彻底重塑了欧洲的经济战略。“去风险”一词让欧洲当局心头一震。相比于保护自己免受美国经济政策的影响,比利时选择紧随美国步伐,减少对中国贸易依赖。
然而,欧洲在对中国“去风险”方面,比对美国进展缓慢得多。在某种程度上,这是由于欧洲对中国的看法并没有美国那么极端。同时,这也反映了,对于欧洲来说,削弱与中国的贸易联系将比对美国困难得多。以下是五个原因。
首先,欧洲与中国贸易往来紧密程度呈现差异化,德国高度依赖只是个例。德国对华商品和服务出口占德国GDP的3%以上,是欧盟中最高的,是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两倍多。德国企业在中国也占有一席之地,其年收入占德国GDP的6%,约为欧洲六大经济体平均水平的两倍。尤其是汽车和化工行业。这也是欧盟实施去风险计划时,中国采取针对德国企业进行反制的原因。
依赖程度不同是整个欧洲对中国的意见分歧较大的原因之一。一方面,德国和法国对中国持友好态度。德国总理舒尔茨和法国总统马克龙近年来多次访问中国,也表明想要与中国建立更亲密的联系。另一方面,大多数东欧国家长期以来一直对中国抱有成见。特别是,中国对乌俄战争的态度加深了不友好的印象。欧盟的意见分歧并不新鲜。然而,如果不能就中国问题达成共识,任何针对“去风险”的行动都将是困难的。
其次,欧洲在“去风险”方面比美国损失更大。尽管人们都在谈论去“风险化”,但迄今为止,中国企业仍然是欧洲最大的商品供应国,占2023年上半年进口的20%左右。相比之下,同期美国与墨西哥和加拿大的贸易额多于与中国的贸易额,中美贸易出现了重大转变。并且在由于能源转型所需商品供应方面,欧盟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尤其高。例如,欧盟从中国进口了超过五分之四的锂离子电池。
中国对欧洲的投资前景更加显著。2010年以来,高额的投资流量使中国企业在欧洲的基础设施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中包括,港口(至少10个欧盟国家)、电网(特别是在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腊)和海底电缆(如连接巴基斯坦和法国的和平电缆)。尽管在过去三年中,中国减少了在欧洲的投资,重点投资高质量项目,尤其是清洁技术项目。但是,从2020年到2022年,中国资金的流入仍然稳定,约260亿美元,而美国几乎没有。
第三,欧洲企业对“去风险”政策的响应度不高。政府可以制定最佳的“去风险”计划,但是否实施始终取决于私营公司。说服欧洲企业实施“去风险”政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说服企业将生产从中国转移到欧洲的第一个方法是,以财政激励或公共投资补贴的形式向它们提供“胡萝卜”。然而,大多数欧盟成员国几乎没有财政空间来贯彻此类政策。效仿《减少通货膨胀法案》,对本土企业提供补贴,使其回流生产,似乎有些差强人意了。
没有胡萝卜,诉诸大棒是另一种方法。例如,通过减少公共补贴或限制出口信贷担保的方式,惩罚在中国有大量业务的公司。但这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惩罚与中国贸易密切的欧盟公司也会削弱欧洲经济,甚至导致这些企业脱离欧盟。此外,这类政策在成员国间实施,可能会导致欧洲经济体扭曲,从而激发企业迁往更宽松的欧盟国家。
第四,对于许多核心领域来说,建立独立的欧洲供应链是不现实的。美国公司控制着制造先进半导体的技术,这给了美国一张巨大的王牌,可以将半导体供应链转移到美国本土。因此,如果不建立完整的半导体供应链(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前景),欧洲将继续在这一领域依赖美国。“去风险”不仅关乎中国,还关乎欧盟在核心领域实现完整的供应链,半导体显然不是最好的起点。除高科技领域之外,如关键原材料方面,欧洲暂时也无法实现。如比利时计划到2030年,生产和精炼的关键原材料占其年消费量的10%和50%。然而,鉴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严重,任何增加其开采和提炼的计划都会遭到民众的强烈反对。
最后,欧洲的“去风险”政策可能会适得其反。欧洲委员会认为,深化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关系是减少欧洲对中国依赖的必经之路。从理论上讲,这似乎是个好主意:近年来,许多东南亚经济体将自身定位于中国的工业替代品。
然而,美国在贸易多元化方面的经验应该是一个警醒案例。然而,自2018年以来,美国公司与中国的业务往来越来越少,与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成员国的业务往来越来越多。从纸面上看,这是一个明显的胜利:但有一个问题:在同一时期,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也急剧增加。这表明,东南亚经济体可能已成为中国商品运往美国的中转或包装枢纽。换句话说,美国可能和以前一样依赖中国。这便是“去风险”政策适得其反的案例。通过试图减少对中国企业的依赖,反而可能推动了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
底线很明确:欧洲将难以实现对华“去风险”,或许“去风险”也将很快成为比利时过时流行语之一。这对美欧关系来说,并不妙。美国似乎不太可能改变对华策略以及修复与中国的关系,尤其是与中国就台湾问题来说。如果美国插手台湾问题,中国进行采取反击措施。对中国的持续经济依赖将是欧洲抵御欧盟制裁的最大可能保险。【全文完】
来源:《外交政策》2024年1月刊 | 作者:Agathe Demarais
原文标题:Europe will struggle to De-Risk from China
以中国现在的综合国力,恐怕任何国家都不能忽略。
是要谨慎思考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