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让世界变得更环保
【川透社编译报道】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碳排放国和清洁能源技术生产国,在减排和能源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尽管清洁能源投资领先,煤电扩张和较慢的减排目标仍存争议。中国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影响力正逐步提升,可能重塑全…
中国在气候变化中的矛盾角色
西方国家削减温室气体排放计划的质疑者经常会问:“中国的减排计划是怎么的?”虽然这一老生常谈话题的出发点并不正确,但确实切中了要害。原因在于,中国在气候变化的全球格局中扮演了一个矛盾的角色。如今,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其年排放量超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38个发达经济总和。同时,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技术建设者和供应商,而这些技术对于减少排放至关重要。
随着摆脱化石燃料的过渡逐步推进,中国政府愈发利用这一地位进行地缘政治博弈,使其在21世纪中扮演更主导的角色,并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中发挥影响——无论这种影响是好是坏。
迈向绿色超级大国的道路
中国成为绿色大国的进程包含多个阶段,首先是其国内的能源转型。芬兰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的劳里·米尔利维塔(Lauri Myllyvirta)表示:“中国在清洁能源投资上的规模是空前的的。我们几年前就已经用尽了所有的赞美之词。”
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预计将创下新高,其中超过一半的新风能和太阳能装机容量将在中国实现。此外,中国在核能和水电方面的新建规模也超过其他任何国家。今年8月,中国超过欧洲,成为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建设国。今年6月,中国提前两年实现了化石燃料在电力装机容量中的占比降至50%以下的目标,但煤炭依然是其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这一比例还在增长。
中国在电动车普及方面也创造了纪录,2022年,电动车占中国新车销量的五分之一以上。此外,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高铁网络。米尔利维塔(Myllyvirta)指出,经济普遍低迷也为中国实现减排目标创造了一定的“顺风”。
所有这些都让观察人士充满信心,相信中国至少能够在2030年前或更早实现碳排放达峰的近期目标。绿色和平东亚分部的李硕表示:“这些趋势将会像滚雪球一样持续发展。”一家挪威研究公司Rystad Energy(译者注:Rystad Energy是一家总部位于挪威的独立能源研究和咨询公司,专注于提供能源行业的数据分析、市场研究和咨询服务。该公司覆盖全球能源市场,重点关注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和能源转型领域)的报告甚至预测,中国化石燃料相关的排放量可能最快在今年达到峰值,并在2030年前下降10%。
通过大力发展自身的清洁能源,中国也在全球范围内降低了相关成本。英国牛津大学能源研究所的菲利普·安德鲁斯-斯皮德(Philip AndrewsSpeed)表示:“中国已经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得益于这些降低的成本,新建陆上风能和太阳能设施在许多国家已比新建化石燃料发电设施更具成本效益。这也反过来使得中国成为全球太阳能板、风电涡轮机零部件、电池以及其生产所需矿物的主要供应商。
例如,中国至少生产了全球80%的太阳能板,并且这一比例还在不断提高。今年上半年,中国太阳能板出口量较2022年同期增长超过三分之一,总装机容量达到114吉瓦,相当于美国当前太阳能装机容量的总和(详见图中“阳光前景”)。
海外投资
此外,中国近年来在海外清洁能源项目上的投资也逐渐增加。自2013年启动“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已在近150个国家的各种基础设施项目上投入了超过1万亿美元,其中包括数千亿美元用于石油、天然气及煤炭相关项目。然而,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的海外能源投资正在向绿色转型。上海复旦大学研究人员的一份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在海外能源项目上的123亿美元投资中,大概有一半用于清洁能源项目,这些项目涵盖了从巴基斯坦的水电站到津巴布韦的大型漂浮太阳能电站等多个领域。
尽管中国的海外投资总额低于往年(详情见图中“绿色投资“),但中国今年的支出是过去十年中最注重环境友好型项目的。
中国在直接资助环保项目方面也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例如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在低收入国家开展的相关努力。2016年,中国承诺向这些地区的气候相关项目投入31亿美元,然而智库E3G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目前,其中只有10%的资金到位。而且,中国尚未加入其他大国为一个1000亿美元的气候相关的“损失危害”基金出资的行列。
中国绿色资源影响力及矿产资源影响
中国的绿色能源影响力在低收入国家中尤为明显。例如,中国最近与南非签署了一项协议,向其提供更多的太阳能板,并升级老旧的核电厂和燃煤电厂。据Ember机构(译者注:Ember 是一家专注于能源政策和气候变化的独立研究机构,其总部位于英国)称,尽管中国的大部分太阳能板出口到欧洲,但今年对非洲的销售增长了近200%,对中东的出口也增长了64%。而一个显著的例外是对印度的出口下降了76%,因为印度优先发展了其国内的太阳能制造业。
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主导地位促使竞争对手试图迎头赶上。在美国,拜登政府推出的《通胀削减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向清洁能源开发投入了数千亿美元,其目的是建立不依赖于中国的国内产业。
实施这一做法的原因之一是担心对关键技术的封锁或材料禁运,例如中国近期实行了对镓和锗(先进电子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两种关键矿物的出口限制,。这一举措引发了能源专家将其与有着强大石油出口能力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相提并论,石油输出国组织通过决定增加或减少石油产量,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译者注:能源专家想表达中国想通过限制组成先进电子产品的关键矿物质来对全球产生影响)。
中国减排态度与煤电扩张
中国领导人表示,作为联合国认定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在历史排放中占较小份额的事实,证明减排延迟是合理的。此外,中国的人均排放量也低于一些其他领先经济体。
但许多人认为,中国本可以采取更快的行动。在今年7月,美国气候特使约翰·克里访问北京,与中方讨论在紧张局势下如何在气候变化领域合作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一次表明态度的讲话,表示中国的去碳化路径“必须由我们自己决定,绝不会受到他人影响。”
一个主要的争议点在于中国煤电厂的持续扩张,而煤电厂是其大部分排放的来源。据全球能源监测组织(Global Energy Monitor)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目前正在建设或已获准建设的煤电装机容量达到243吉瓦,超过了当前美国所有煤电厂的总装机容量。这一激增并不一定与中国的官方气候目标相矛盾,但研究人员表示,这对气候来说仍然是一个灾难。“目前的煤炭扩张没有任何合理的辩护理由,”绿色和平组织的李(Li)说道。
挑战依然存在
中国将碳中和目标设定为2060年,这或许也在暗示实现全面去碳化的真实难度。除了当前庞大的排放总量之外,另一大挑战在于大量排放来自难以去碳化的重工业领域。2020年,仅中国的钢铁和水泥行业的排放量就超过了欧盟一年的总排放量。
拉乌里·米利维尔塔(Lauri Myllyvirta)(译者注:是芬兰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Centre for Research on Energy and Clean Air, CREA)的首席分析师,以研究全球能源政策、空气污染以及碳排放问题而知名,经常就中国和全球的能源与气候问题发表观点和分析)指出,向低能耗经济模式转型,同时减少建设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开发,或许可以帮助应对这些挑战。但即使如此,仍有许多工作需要完成。
官方关于中国长期去碳化战略的报告提到,未来需要更广泛地使用绿色氢能、尚未成熟的碳捕捉与储存技术,以及其他技术手段,包括气候工程(译者注:指的是一系列尚未验证或成熟的技术,旨在通过人为方式改变地球系统以应对气候变化)等。然而,这些技术的成功并不能得到保证。
中国绿色能源的全球影响力
尽管存在种种挑战,且无论中国自身或全球总排放情况如何,中国在能源转型加速的过程中似乎正逐渐获得更大的影响力,能源专家菲利普·安德鲁斯-斯皮德(译者注:Andrews-Speed是新加坡能源研究所(ESI)的一名高级首席研究员,也是一位研究能源政策和全球能源政治的资深专家,特别专注于中国的能源治理及其在国际能源系统中的作用)表示,如果不发生重大事件,他预见未来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主导地位可能会与二战后美国石油工业的全球影响力相提并论。正如美国石油工业曾塑造了20世纪的全球格局一样,中国在绿色能源领域的主导地位也可能决定21世纪的世界发展方向。【全文完】
来源:《新科学家》2023年10月13日刊 | 作者:不详
原文标题:Can China turn the world green?
文章总体偏向中立,但略带批判性。
原文的结构清晰,采用“现状-问题-未来”的逻辑推进,从多角度探讨中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角色及其深远影响,故译者未基本未改变原文结构,只调节了一小段内容,并删除了重复冗杂的内容,这是很好的。
文章总体结构清晰
中国的双重角色:既是碳排放大国,又是清洁能源技术的全球领导者。
国内绿色发展:强调风能、太阳能等技术的成就,同时提到煤炭依赖的矛盾。
海外投资与影响:聚焦“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及其地缘政治影响。
减排挑战:分析中国碳中和目标与煤电扩张之间的矛盾。
未来展望:探讨中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潜在主导地位。
译者添加的小标题是很好的,便于读者阅读。
建议就是首先图片重复了,可以只放一张,或者将重复的换成其他的;
其次就是“迈向绿色超级大国”这一节中,“中国在清洁能源投资上的规模是空前的的。我们几年前就已经用尽了所有的赞美之词。”,多了一个“的”,译完还可以再多读几遍检查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