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教育下的幼稚化

【川透社编译报道】基思·海沃德(Keith Hayward)在《幼稚化》中探讨了西方流行文化、教育体系等因素是如何导致“成人孩童化”的。但当代年轻人的幼稚化或许还与更长的教育时间和对责任的深思熟虑有关…

年长的老板正在纠正一名女职员:“Hampster(仓鼠)这个单词里没有字母P。”但这位20多岁的年轻职员反驳道:“我就是这么拼写的。”老板建议查字典,职员却拨响了母亲的电话,打开免提,泪汪汪地让妈妈告诉老板不要这么刻薄。年轻人似乎倾向于认同一种西方文化教育下形成的观念,它认为每个人说的话都有其各自的道理,因此不应该受到基于事实的单一评判。该观念被通俗地称为“我的真理”(My Truth),但来自哥本哈根大学的犯罪学家,基思·海沃德(Keith Hayward)却认为该观念无比幼稚,他也许是对的。

海沃德在他的著作《幼稚化》1中主张,当今的年轻人不如前几代人成熟,西方文化正是罪魁祸首。他提供了大量“成人孩童化”(Kidulting)的例子来支撑他的观点。比如有些人喜欢打扮成“小马宝莉”,或者买票去玩海洋球、进行枕头大战,以此找回童年的欢乐。还有人即使到了中年早期,仍然在夜店追求着青少年时期的刺激和快感。此外,海沃德还提供了相关数据:在富裕国家,30岁之前达到传统成年人标志的人口比例急剧下降,这些标志包括离家、经济独立、结婚和生子。在英国,首次(异性)婚姻的中位数年龄,男性为33岁,女性为31岁,比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推后了十年。2016年,美国独立性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一项研究发现,美国18-34岁的年轻人更有可能与父母同住,而不是与伴侣单独居住,这是130年来首次出现的现象。

海沃德认为,流行文化是导致幼稚化的元凶。现代电影总是推崇幼稚,从电影《泰迪熊》(主演是一个喝啤酒的泰迪熊)中不成熟的大男孩,到永无止境的《蝙蝠侠》和《蜘蛛侠》电影翻拍,他认为“现在去看电影更像是去逛玩具店”。真人秀节目也会让“四五十岁的名人打扮成玩具车、玩具熊和玩具恐龙”,以此“使幼稚行为正常化”。

同时,他认为教育系统也难辞其咎。那些可能给学生造成不愉快的观点都被屏蔽了,如苏格兰的阿伯丁大学就在《彼得·潘》2一书中设置了触发警告(放在文章、影片等前面的声明,警告人们接下来的内容可能会引起不适),称学生们可能会在这本“在情感上具有挑战性”的书中发现“关于性别的奇怪观点”3。中小学生会被传授一些显然不真实的理念,比如 “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历史、社会学和哲学也被压缩成了 “特权阶层”和 “被压迫阶层”对抗的“儿童道德故事”。这些做法让学生沉浸在简化的童话世界中,削弱了他们对现实复杂性的理解,从而阻碍了他们心理成长和成熟的进程。学校和大学过去常常教授这样一个“没有争议的观点:学生如果要在这个世界上有效地发挥作用,就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并适应这个世界”。现在它们却不再这样做了。

最后,海沃德还痛斥了自由派4评论家的虚伪双标。一方面,他们将瑞典“环保少女”格雷塔·通贝里5(Greta Thunberg)誉为“无所不知的圣人”,尽管她“没有科学专业知识”,并且关于气候问题“没有提供任何原始信息”。他认为,这证明“角色逆转了,年轻人被赋予越来越多知识和文化上的权威来教育成年人”。另一方面,当与“环保少女”年龄相仿的英国女学生沙米玛·贝居姆6(Shamima Begum)加入“伊斯兰国”(活跃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极端恐怖组织)时,同样的自由派评论家却大力谴责英国政府不允许她回英国接受审判的决定,将她“视为一个被骗的孩子……太年轻、太天真,无法理解自己的想法,因此不应对她之后的行为负责”。对此,海沃德怒斥道,“当社会以这种虚伪的方式运作,一面把人看作成人,一面又看作是小孩子,这就是在玩一个危险又虚伪的游戏。”

但海沃德的观点仍有两点不足。首先,他的观点太过消极。如果成年人喜欢,他们为什么不可以打扮成漫画书里的角色?喜欢动画电影《超级无敌掌门狗7》又有什么不对?成年意味着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并不意味着只能寻求高雅的乐趣。

其次,更重要的是,海沃德没有考虑到,关于“幼稚行为”(infantalism)的激增,实际上还有其他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或许正是因为现在每个人都有相机,都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趣的时刻,所以才有更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证据证明如今的成年人行为太幼稚。“婴儿潮世代 ”(指1946年至1964年之间出生的人)和 “X世代 ”(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出生的人)应该庆幸,他们在20多岁时做的蠢事几乎都被遗忘了。而“Z世代”(1997年至2012年之间出生的人)的滑稽行为却往往会在网络上走红。另外,现在的年轻人会比前几代人更晚找工作、生孩子,也许是因为他们接受教育的时间更长。在美国,现在年龄在25岁及以上且拥有大学学位的人口比例高达40%,但在1960年这一数据仅为8%。虽然有些学位成本高昂且毫无意义,但一般来讲这种巨大的变化也是好事。那些25岁仍在读书的人不太可能经济独立,因此可能会在生育问题上犹豫。这不叫幼稚,这是明智。

对当代人幼稚化的研究应该是多维的,给整代人都贴上“巨婴”的标签更像是在进行人身攻击。西方文化教育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一种逃避成年人责任和挑战的社会氛围,但我们也应避免简单的标签化,深入探讨幼稚化背后的社会结构和心理动因,以及它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深远影响。【全文完】

来源:《经济学人》2024年8月刊 | 作者:不详
原文标题:Is Western culture stopping people from growing up?

  1. Infantilised (豆瓣) (douban.com) ↩︎
  2. 彼得·潘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 ↩︎
  3. 《彼得·潘》的内核可以归结为男孩冒险故事,但这个儿童故事强烈地内化了男权社会中的性别政治: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男性不仅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征服、去冒险,而且即便是在家庭这个领域里,男性更是独享霸权,处于主宰地位,而女性只能固守在家庭这个小场域,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将被贬斥为不守妇道。殖民话语、性别政治与《彼得·潘》,殖民话语、性别政治与《彼得·潘》 – 道客巴巴 (doc88.com) ↩︎
  4. 自由主义 –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zgbk.com) ↩︎
  5. 格蕾塔·通贝里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 ↩︎
  6. 沙玛·贝居姆_百度百科 (baidu.com) ↩︎
  7. 超级无敌掌门狗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