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的发力
【川透社节译报道】从植物生物学到超导物理学,中国已成为一支重要的科学力量。在某些方面,中国甚至已经超越了美国。
北京中国科学院(CAS)的一座研究大楼的中庭有一面专利墙。这面墙宽约 5 米、高两层,上面整齐排列着 192 份证书,背后的灯光布置得很有品味。在地面层,天鹅绒绳索后面,一排玻璃罐里装着这些专利所保护的创新成果:种子。
中国科学院是世界上最大的研究机构,中国各地的机构在粮食作物生物学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在过去十年里,中国作物研究的质量和数量大幅增长,如今该国被广泛认为是该领域的领导者。
植物科学研究的崛起在中国并非个例。2019 年,《经济学人》调查了中国的研究状况,并试图回答是否有朝一日能成为科学超级大国。如今,这个问题得到了明确的答案:“能”。中国科学家最近在两项备受关注的高质量科学衡量指标上取得领先,而且该国顶尖研究的增长没有放缓的迹象。由美国、欧洲和日本主导的旧科学世界秩序即将结束。
应用研究是中国的强项。例如,中国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板的出版物方面占主导地位,这种电池板有可能比传统硅电池更高效地将阳光转化为电能。中国化学家开发了一种从海水中提取氢气的新方法,使用一种特殊的膜分离出纯水,然后通过电解将其分解。
中国科学的重塑通过关注三个方面得以实现:资金、设备和人才。自 2000 年以来,中国的研发支出实际增长了 16 倍。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政府机构也是中国科学发展计划的一部分。像 “211 工程”、“985 工程” 和 “C9 联盟” 等举措为选定的实验室提供资金以发展其研究能力。
建设科研队伍一直是优先事项。根据中国教育部的数据,2000 年至 2019 年期间,超过 600 万中国学生出国留学。近年来,他们大量回国,带回了新获得的技能和知识。经合组织的数据显示,自 21 世纪后期以来,回国的科学家数量多于出国的数量。中国现在雇用的研究人员比美国和整个欧盟都多。
中国也在科学设备上投入大量资金。该国现在拥有世界上最灵敏的超高能宇宙射线探测器(最近被用于测试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某些方面)、世界上最强的稳态磁场(可用于探测材料的特性),并且很快将拥有世界上最灵敏的中微子探测器之一(将用于确定这些基本亚原子粒子中哪种质量最大)。欧洲和美国也有很多很酷的设备,但中国正在迅速增加硬件设施。
尽管中国正在产出更多顶尖科研成果,但仍有大量低质量的科研产出。平均而言,以引用次数衡量,中国论文的影响力往往低于美国、英国或欧盟的论文。而且,虽然少数顶尖大学取得了进步,但中等水平的大学却被落在了后面。与欧洲或美国的同类院校相比,中国二流院校的科研成果质量仍然相对较差。
在基础的、由好奇心驱动的研究(而非应用研究)方面,中国仍在追赶 —— 在《自然》和《科学》这两本最具声望的科学期刊上,中国发表的论文远少于美国。这可能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在全新技术的发现上,中国似乎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影响力。中国企业内部的基础研究尤其匮乏,这在有科研发现的科学家和最终可能使用这些发现的产业之间造成了差距。
活到老,学到老
中西方绝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必须继续合作,最好是加强合作。对希望到西方实验室工作的中国学生和研究人员关上大门,对西方科学也将是灾难性的。中国研究人员是美国和欧洲顶尖大学许多院系的中坚力量。2022年,在美国工作的顶级阿尔研究人员中,来自中国的人数多于来自美国的人数。
西方的科学模式目前依赖于数量庞大的中国科学家。中国经济的不景气最终可能会迫使中国政府放缓科研开支,如果中国与西方科学界完全隔绝,其科研工作也会受到影响。但这两种情况看起来都不会马上发生。2019 年,我们还提出了科研能否在专制体制下蓬勃发展的问题。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局限性会逐渐明朗。但就目前而言,至少对硬科学而言,答案是可以蓬勃发展。【全文完】
来源:《经济学人》2024年6月15日刊 | 作者:不详
原文标题:Science in China-Soaring drag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