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Z世代:经济优渥下的职场新风尚
【川透社编译报道】在大众的普遍认知中,Z世代往往被贴上焦虑的标签,他们创新成果少,似乎也不具备成为企业家的资质。但从经济角度来看,Z世代表现非常出色,这也反过来悄然重塑着他们与世界的关系。
不同世代的人群由于成长的经济环境不同,表现出诸多差异。例如,经历了高通胀的一代憎恨不断上涨的物价,经历了经济大萧条的美国人惧怕投资股市。
在当下社会场景中,Z世代(1997年至2012年间出生的人)常常被贴上“焦虑”的标签。纽约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在新书《焦虑的一代》中写道,相较于过去,如今的年轻人构建亲密关系的意愿低迷,面对面的社交时间大幅减少,抑郁情绪如影随形,甚至部分人性别认知错乱。海特将这一系列现象归因于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及其催生的社交媒体生态。
《焦虑的一代》引起了巨大反响。对Z世代焦虑的争论,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这个群体在经济层面的独特之处。若从经济角度剖析,Z 世代的表现非常出色,而这份经济底气,又反过来重塑了他们对待工作的立场与态度。
经济实力崭露头角
世界经济对如今的Z世代十分有利。在美国职场中,拥有全职工作的Z 世代人数即将超过职业生涯即将结束的婴儿潮一代( 1945 年至 1964 年间出生的人),很多成为了首席执行官和政治家,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
步入职场的 Z 世代有着不错的收入状况,已然成为拉动消费的一股新兴力量。在奥利维亚·罗德里戈1于纽约举办的一场音乐会上,这一优势展露无遗。到场的大多是十几二十岁的女性,他们毫不犹豫地掏出数百美元购票入场,周边售卖的摊位前更是排起了长队。对比2007 年,彼时16至24岁法国人的平均净收入为整体平均水平的87%,而如今达到了92%。在美国,16 至 24 岁人群的时薪最近同比增长13%,而25 至 54 岁的人群时薪则增长 6%。这是历史以来最高的“年轻人溢价”。
Z世代时薪的大幅增长提高了家庭收入。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的一篇新论文在考虑税收、政府转移支付和通货膨胀因素后,按代际评估了美国人的家庭收入。千禧一代( 1981 年至 1996 年间出生的人)在同龄时比 X 世代(1965 年至 1980 年出生的人)稍微富裕一些,而Z世代又比同龄时的千禧一代富裕得多。
流行歌曲反映了时代精神
布兰妮·斯皮尔斯于 2013 年发行的流行歌曲《Work Bitch》向千禧一代传达了一个信息:如果你想要好东西,你就必须奋力拼搏。千禧一代在进入职场时,世界正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在 2012-14 年,超过一半的西班牙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希腊的青年失业率更高。
而毕业后的 Z 世代截然不同。自 1991 年以来,富裕国家的青年失业率约为 13%,从未如此之低。希腊的青年失业率从峰值下降了一半。2022 年,歌手碧昂丝一句“我刚刚辞掉了工作”,映照出Z世代相对洒脱的职场态度。
这些经济优势意味着什么?
经济上的优势改变了Z世代对待工作的态度。千禧一代从小把工作当作一种特权,行事风格也颇为恭顺。与之截然不同的是,Z世代从小就认定工作基本是一种权利。去年,Z 世代兴起“悄悄辞职”之风,还有人热衷于“最低限度的星期一”2。这种态度也延伸到创业领域,Z 世代不太热衷于成为企业家。据估算,在欧盟,仅1.1%的Z世代经营着自己的企业,且近年来这一比例持续走低。据《福布斯》杂志统计,全球亿万富翁中有超过1%是千禧一代,而Z世代的比例不到0.5%。谁能说出一个著名的 Z 世代创业创始人的名字?Z 世代的创新表现也欠佳。年轻人申请专利的可能性相较以往大幅降低,或者看看衡量美国流行歌曲的百强单曲榜:2008 年,42% 的热门歌曲由千禧一代演唱;而到了2023年,Z世代演唱的热门歌曲仅占29%。泰勒·斯威夫特以其出生年份命名的专辑《1989》3风靡全球,而世界仍在期待有人能打造出属于Z世代的专辑《2004》。
时间和金钱都有了
尽管Z世代当下的经济优势明显,但未来充满变数。经济衰退来袭时,年轻人往往首当其冲,受到的冲击更为严重。此外,全球经济秩序正在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
不过,就目前而言,Z 世代确实有诸多值得欣喜之处。在麦迪逊广场花园的演出间隙,奥利维亚·罗德里戈坐在钢琴前,告诉她的歌迷要感恩他们所拥有的一切。“成长真是太棒了,”她说,“你有大把的时间去做你想做的事情。”
尽管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对于Z世代,时间与金钱,他们都有。【全文完】
来源:《经济学人》2024年4月20日刊 | 作者:不详
原文标题:Earning power Winning the generation game
我之前也注意过这篇文章!作者将原文中“Popular songs reflect the zeitgeist”(流行歌曲反映了时代精神)提取出来,用作译文的小标题,我记得在原文里提到了好几首歌,但是位置有点混乱。作者采用了编译,对原文的顺序进行了调整,将这句话提取出来作为标题,一来整合了内容,二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此外,我还注意到作者对关于奥利维亚·罗德里戈音乐会的部分作了处理,并没有将这两部分简单合并,而是将一部分放在体现Z世代经济优势板块,另一部分放在结尾,同时将奥利维亚说的话提取了一部分作为小标题,并在文章结尾重复,深化了主题。
是的,我当时在编译这篇文章时,发现文中提到了很多首歌,但对中国读者来说可能会相对陌生,所以我主要选了两首,放在“流行歌曲反映了时代精神”这一小标题下,通过歌词来表现千禧一代和Z世代对待工作的不同态度。关于音乐会,其实最开始我把关于音乐会的细节整合到了一起,但我发现文章后半部分采用先抑后扬,在结尾升华主题,就整体来说更为合理,所以我就把它们划分到两个不同的板块。
对比原文,译者应该是将前8段的内容都浓缩整合成了这篇编译文章的引入部分。我在阅读原文前八段的时候发现,其实是有很强逻辑关系的。比如,原文先强调了Z世代的人口规模,指出他们在全球经济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接着,文章转向Z世代在经济上的优势,如收入增长和家庭收入水平的提升。然后提出Z世代也面临着焦虑和心理健康的挑战,最后提出,随着Z世代的影响力增加,企业和政府需要了解这一代人的特点和需求,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和制定相关政策。这些当中的一些观点确实可以在编译的过程中适当删减,但是我在阅读编译文章的引入时,有点疑惑为什么译者只提及Z时代的焦虑以及《焦虑的一代》这本书所产生的巨大反响。希望译者可以分享一下这部分的处理意图。
首先,这篇文章我采用的是编译,对前8段的内容并没有仅做简单的删除整合,只留下关于z世代焦虑和《焦虑一代》的内容。我对顺序作了调整,在确保逻辑正确的前提下,把它们放在了其他更合适的位置,只对一些不太重要的细节作了删除处理。比如,原文的第①段中介绍z世代出生情况的内容我前移到了第二段,直接标注在括号里,删除了出生人数的具体数字(介绍婴儿潮一代的同理);原文第②段介绍不同成长于不同经济环境下的世代差异,我放在了第一段,删除了薯片制造商针对“z世代吃手指上的奶酪粉”这样不太重要的小细节;而第⑥段中介绍西班牙和希腊千禧一代失业率这一部分,后移到了总体介绍千禧一代情况的第七段……(基本是这样的处理方式)
此外,我用总括性的句子“不同世代的人群由于成长的经济环境不同,表现出诸多差异”作为文章开头,先确定文章整体的观点(因为依照原文的方法,分开介绍z世代,婴儿潮一代,x一代,千禧一代,再总结观点,太散了,调整到了文章的其他部分)。我将z世代的相关情况放在最开头,因为这篇文章的聚焦点是z世代,从z世代的焦虑再延伸到了《焦虑的一代》这本书,二者逻辑环环相扣,所以《焦虑的一代》自然前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