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合全球乳制品生产鸿沟

【川透社编译报道】全球乳品生产差距显著,发展中国家奶牛产量低影响贫困、营养与气候。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可提升产量、减少排放,需全球协作解决。

全球乳制品生产差距巨大。美国的奶牛每天产奶30升,而非洲的奶牛仅产1.6升。这一差距反映了技术和资源的差异,也带来了深远的社会经济影响。弥合这一差距,不仅有助于改善贫困和营养不良问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区域冲突。然而,尽管新技术带来了希望,依然存在不少挑战。

乳制品是重要的动物蛋白来源,但在许多贫困地区,生产低效导致大量人群,尤其是儿童,营养不良。全球约22%的五岁以下儿童因营养不良而生长迟缓。气候变化加剧了农业的不稳定,尤其在依赖农业的贫困地区,如非洲的肯尼亚,低生产力让许多农民陷入贫困。肯尼亚农民阿尔弗雷德·凯林(Alfred Kairu)通过减少奶牛数量并提高每头奶牛的产量,成功改善了家庭经济,孩子们的营养状况也得到了改善。这一例子表明,提高生产力对缓解贫困和营养问题至关重要。

图片来源:sialchina.cn

然而,奶牛的甲烷排放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尽管乳制品对全球饮食有重要作用,如何平衡生产需求与环境保护仍然是全球面临的挑战。

弥合乳制品生产差距并非不可能,已有多种方法正在探索。提高生产力是最直接的途径。印度和肯尼亚的农民通过改进管理和选择性育种,成功提升了奶牛的产奶量,改善了生活条件。更高的产量不仅增加收入,也能减少每单位产奶的甲烷排放。

科技应用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非洲的“乳品遗传增益”(AADGG)1项目利用DNA数据库帮助农民选择既高产又适应当地环境的奶牛。通过基因库和移动应用,农民获得定制化的饲养建议,从而提高奶牛产量,减少环境适应性问题。该项目在肯尼亚、坦桑尼亚和埃塞俄比亚取得了一定进展,展示了科技在提高乳制品生产效率中的潜力。

尽管技术进步带来希望,弥合乳制品生产差距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贫困国家农民的技术水平和资源有限,很多农民难以负担现代化技术和设备。其次,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如干旱和高温,对奶牛生产构成严峻考验。肯尼亚南部的马赛牧民丹尼尔·辛凯特(Daniel Sinkit)由于干旱放弃了游牧生活,转而定居养殖,并开始种植饲料以改善奶牛的营养。这一转变对他来说是一项巨大挑战,但也带来了生产力的提升。

此外,减少奶牛排放的措施面临农民接受度问题。尽管一些饲料添加剂可以抑制甲烷排放,但农民对其效果和安全性有所顾虑。政府监管滞后,减少排放的政策落实也面临困难。

缩小全球乳制品差距不仅是提升生产效率的问题,也关乎如何平衡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挑战。通过科技创新、选择性育种和精准农业技术,许多贫困国家的生产力得到了提高,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在富裕国家,减少奶牛甲烷排放同样显得尤为重要。尽管资源匮乏、气候变化和技术应用等挑战依然存在,但在政府政策支持和科技推动下,全球乳制品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前景仍然可期。

例如,加利福尼亚州通过设定严格的排放目标和资金补贴,鼓励农民采用减少甲烷排放的技术,如建设厌氧消化池,将甲烷转化为可用燃料。其他地区,如使用红海藻减少甲烷排放的技术,也展现了科技在减少环境影响方面的巨大潜力。

只有通过全球合作、技术创新和政策推动,才能有效弥合乳制品生产的差距,推动实现更加可持续的未来。【全文完】

来源:《经济学人》2024年12月14日刊 | 作者:匿名
原文标题:Bridging the dairy divide

  1. “乳品遗传增益”(AADGG)项目通过基因组学和数据技术,帮助非洲农民选择高产且适应当地环境的奶牛品种。该项目在肯尼亚、坦桑尼亚和埃塞俄比亚取得了显著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