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孩子为何能独自乘坐地铁?
【川透社节译报道】日本教育体系通过其独特的教育方法塑造学生的品格和社会行为。同时,其教育体系中也存在如过度的从众心理和对创造力的牺牲等问题。日本教育在应对社会变化时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什么日本棒球明星大谷翔平(Shohei Ohtani)在赛后会捡起垃圾?为什么日本人排队时如此礼貌,过马路时会等绿灯?简而言之,日本为何如此井然有序?有人说答案在于它的小学。
随着最后一声铃响,东京南池袋小学六七岁的孩子们纷纷冲出教室:他们头戴帽子,水瓶随他们的动作飞舞。四个女孩被留下,因为轮到她们打扫卫生。她们从橱柜里拿出儿童用的扫帚,开始工作。四把刷子碰撞在一起,收集起纸屑和灰尘。“这里总是很脏,”玛丽亚指着地板上的沟槽说。于是其他孩子急忙赶来帮忙。通过打扫,孩子们首先学会了不弄乱东西,老师小林美纪(Kohashiguchi Megumi)说。他们还学会了平等,而不是去说“保洁稍后会清理的”。
“起初,小孩子像怪物一样狂野。”和蔼可亲的校长佐藤弘志(Satou Hiroshi)说,“我们的工作是通过教导他们合作、主动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为他们进入社会做准备。”他们称之为“人作り”,即培养人的艺术。
结果令人印象深刻。日本的孩子不仅学业成绩优异,而且在年幼时就展现出惊人的独立性。六岁的孩子可以独自步行或乘坐地铁上学。七岁的杉浦光马(Sugiura Kouma)每天都会走十分钟的路程。“我担心他会因为要过马路而紧张,但人们会帮助他。”他的父亲杉浦广木(Sugiura Hiroki)说。日本的一档真人秀节目里也展示了幼儿独自去商店买鱼饼的情景。相比之下,在西方,有时会看到一些家长,因担心孩子一旦不再被大人时刻关注就会出事,而歇斯底里地保护他们。政府有时也表现得好像这是真的一样。去年十月,美国佐治亚州的一位母亲布列塔尼·帕特森(Brittany Patterson)因为10岁儿子被人看到独自离家到一英里的小镇,而被戴上手铐并逮捕。
笔者对日本教育特别感兴趣:在担任《经济学人》驻东京分社社长时,笔者的孩子曾在东京上幼儿园,现在则在墨西哥的一所日本学校就读。多年来,笔者见证了该体系的优点,比如培养孩子的自律和对他人的关怀,也看到了其缺点,如过度的同化。本文源于笔者家庭内部关于是否应继续坚持日式教育的争论。为了公正地评估日本教育体系,笔者回到日本并进行了调查。
使一切干净整洁的“角色工厂”
从学前教育开始,日本孩子在学校专注于自由玩耍、音乐、艺术和手工、锻炼以及自然欣赏。他们被教导自己穿衣和洗手。即使是最简单的活动也经过深思熟虑。孩子们学习跳绳和转跳绳给同学看,他们将运动、动作技能和团队协调结合起来。折纸的折叠步骤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铅笔盒里每个物品都有一个插槽,这教会孩子们如何整理自己的物品。如果笔不见了,他们会立刻注意到。
南池袋副校长与那霸沙苗(Yonaha Sanae)说,一旦进入小学,孩子们应该准备好管理一个“迷你社团”或“迷你社会”。每天以班会作为开始和结束。孩子们可能会讨论接下来的一天或学校活动要表演的舞蹈。日常职责轮换。在小仓口(Kohashiguchi)老师的班上,两名学生负责擦黑板,第三名学生宣布下一堂课。之后,另一名学生宣布课程结束;全体鞠躬。午餐时间,孩子们穿着厨师服,敲打锅碗瓢盆,铺开桌子,摆放餐具。其他同学排队等待同伴分发食物,食物则由学校厨师送到每个班级。
午餐时,一些孩子们在各自的课桌前阅读。另一些则收听古典音乐广播和学校特别委员会的公告。上周,一个由12岁和13岁的孩子组成的委员会举办了年度体育舞蹈节——运动会。孩子们一边吃着天妇罗、沙拉和米饭,一边评估活动的效果。他们感叹道:“我们直到两三天前才告诉人们舞蹈的编舞,这远远不够。”
所有人都应该互相帮助:高年级学生会教低年级学生一些小事情,比如如何存放书包。孩子们还被要求在家里多帮忙。笔者的大女儿被告知要开始自己制作便当并每天收拾书本。她没有这么做。但她和妹妹为在学校的日常工作感到自豪,并经常想在家里效仿。
与那霸女士说,礼仪和规则有助于学校顺利运作。孩子们到校时会把户外鞋整齐地放在储物柜里,并换上室内鞋以保持学校整洁。学校最近发起了一项活动,提醒孩子们互相打招呼,因为学校发现他们在这方面做得越来越马虎。
日本教科书通常包含精确的书写指导。坐直,手放在身后和前方各一拳,以测量与课桌和椅背的距离;非惯用手置于对页中央,以便在书写时固定住书本。此外,在开始书写前需要做伸展运动。
日本教育还强调团队和谐贯穿一切。与那霸女士在美国访问期间,看到孩子们在体育课上四处奔跑,“玩得开心”,她感到很震惊。她说,“在日本,运动也是在学习如何在团队中行动。”
日本孩子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日本学校设有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在一节课上,孩子们讨论了不履行日常课堂义务的后果。“你会给别人添麻烦,”一个男孩说。佐藤先生说,当老师对学生进行批评时,最常见的原因是“打扰他人”。这种观点随处可见:海报、书籍和课程都在提醒孩子们不要“打扰”邻居。
道德课涉及现实情况,例如:如果借来的书成了朋友之间误会的根源会怎样?今天,在南池袋小学四年级的一堂课上,话题是不要急于结论。老师请孩子们提出例子。一个孩子说“即使他是男孩,他也可能不喜欢昆虫!”每个孩子都必须反思自己是否急于下结论,以及这种行为可能会带来什么影响。“我不急于下结论,以免别人受到伤害,”一个女孩写道。
思想开明的家长们发现日本教育体系中有些方面令人不满。即使他们喜欢小学的教学方式,但对中学和高中的情况却往往不太满意。学校强调死记硬背——这可以理解,因为他们需要记住超过2000个汉字——但这种做法常常过于刻板,牺牲了创造力。一些学校的“黑规”强制执行不必要的统一,从规定袜子长度到发带颜色,甚至要求所有学生穿白色内衣。2017年,一名大阪的女孩因学校命令她把原本棕色的头发染成黑色而提起诉讼。
孩子们学会了不引人注目。日本有句俗话:“钉子钉在地上,锤子敲在地上。”“尽管道德鼓励讨论不同的观点,但每个人都知道正确答案,”东京的一位母亲大谷南子(Otani Nanako)说,她有一个孩子在国际学校,另外两个在日本学校就读。与众不同的人可能会受到欺凌。混血儿被称为“ハフ”1,生活尤其艰难。缺勤率日益上升,这主要是因为不合群的孩子常常觉得学校生活压抑。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数据,日本孩子的身体状况优于其他任何富裕国家,但在心理健康方面却在38个参评国家中仅排在第37位。
片山丽莎(Lisa Katayama)是一位日中混血的母亲,有两个孩子,住在旧金山附近,孩子们在日本学校就读。当她去日本时,会感到一种社会和谐的氛围“感觉很好……就像泡个温暖的澡”。但“担心不给他人带来不便这件事可能会让人感到压抑。”
在各种不利因素下艰难发展的日本教育
许多日本学校和政府都在努力应对这些负面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日本实行“宽松教育”政策,允许课程更加轻松,学周时间缩短2,以给学生更多自由时间。但一些评论家,尤其是民族主义者,认为这导致了标准下滑。许多家长仍然一如既往地希望孩子考上好大学,好在将来能在知名公司工作。
所以,从五年级开始,许多孩子会去“塾”,也就是所谓的补习班,为大学入学考试做准备。大木相马(Ohki Souma)描述了他一天的例行程序:先上学,然后是四小时的家庭作业,接着是漫长的夜晚复习。他说为了适应所有的学习,自己已经退出了足球俱乐部。他现在十岁。
其他家长则寻求更多的平衡。7岁的光马的母亲杉浦由美(Sugiura Yumi)考虑让孩子们参加补习班,但后来决定让他们有更多时间从事自己的爱好。光马喜欢游泳和参观昆虫展览。
日本学校的整体卓越不应被低估。在经合组织举办的阅读、数学和科学测试中,日本15岁和16岁的学生分别位列第三、第五和第二。然而,随着日本社会的变化,其学校也必须随之变革。如今,并非人人都渴望成为上班族,个性越来越受重视,移民逐渐使日本文化更加多元化。佐藤先生表示,在培养社会精神与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表达空间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非常困难”。
与此同时,一些家长正通过离开这种体系来表达抗议。例如,大谷女士将她13岁的儿子卢卡(Luka)从日本公立学校转到国际中学接受教育。“这在一定年龄之前,这种效果很好,”她说,“但到了某个年龄,就变成了塑造人们以适应这个体系。”
笔者最终也可能会做类似的事情。笔者的孩子们从日本学校灌输的自立精神和广泛的技能培养中受益匪浅,但或许很快就该离开了。【全文完】
来源:《经济学人》2024年12月21日刊 | 作者:不详
原文标题:The Japanese art of child-rearing
第一个小标题前面的五段内容,如果是作为引言或者背景介绍的话,我以读者的角度来看,感觉会有些冗长,因为前五段就是在突出日本教育体系的特点以及其对孩子们成长的影响,最后引发了关于教育方式的思考,进而探讨日本社会井然有序的深层原因。所以,2、3、4段我觉得可以精简一下,可以对原文这部分做一个简单的编译,删去与突出中心思想意义不大的内容。
有些地方翻译痕迹比较明显,受制于原文的语序和选词。比如“孩子们学习跳绳和转跳绳给同学看,他们将运动、动作技能和团队协调结合起来”,看起来不太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可以做一点小调整,先归纳讲清楚这一段举例的核心论点“在生活中学会秩序”,再把后面的跳绳、手工、收纳这些事例排列出来。“大木相马(Ohki Souma)描述了他一天的例行程序:先上学,然后是四小时的家庭作业,接着是漫长的夜晚复习。他说为了适应所有的学习,自己已经退出了足球俱乐部。他现在十岁。”这一类语序也可以调整,把“年仅十岁”放在前面当作强调,更能突出日本小孩压力大。
选题很新,但是我作为读者,不太明白“日本孩子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与标题“为什么日本孩子能够独自乘地铁”这二者的关联。
选题有趣,但感觉每个国家都存在各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是家庭教育方式的区别而不是国家的区别。
一些地方能看到原文的句式结构,可以修改一下让句子更加流畅,比如第二段。““他们头戴帽子,水瓶随他们的动作飞舞”可改为“他们戴着帽子,水瓶随着他们跑动的步伐上下跳动”,这样的表述更符合中文表达习惯,也更生动。“四把刷子碰撞在一起,收集起纸屑和灰尘”可改为“四把扫帚在地板上相互碰撞,将纸屑和灰尘扫在一起”,这样的表述更符合中文表达习惯,也更清晰。“于是其他孩子急忙赶来帮忙”可改为“见此情景,其他孩子也纷纷前来帮忙”,这样的表述更自然流畅。“通过打扫,孩子们首先学会了不弄乱东西”可改为“通过参与打扫,孩子们首先学会了保持整洁”,这样的表述更符合中文表达习惯,也更准确。
以上是我的一点点小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