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版权
【川透社编译报道】AI技术在写作、音乐、图像和视频创作上引发了创新热潮,但同时也引发了关于版权归属的争议。随着AI技术的发展,版权法律和市场实践可能会经历重大变革。
一位野生动物摄影师在印度尼西亚茂密的丛林中架好相机,原本期待捕捉鸟类或野兽的影像。然而,当他回来查看照片时,却发现主角是一群顽皮的猕猴。这些灵长类动物,带着好奇心和一丝机智,用他的相机玩起了自拍。摄影师试图主张这些照片的版权,但问题来了:他真的有权拥有这些由猕猴拍摄的照片吗?
另一张令人惊叹的照片即将映入眼帘——图片上足球运动员乍一看很逼真,但仔细检查后,会发现有些不对劲。他们的脸部扭曲,四肢以惊人的方向弯曲,球也略微呈椭圆形。最奇怪的是,足球运动员的左腿上隐约可见Getty Images(Getty 图片社)1的水印。
生成性人工智能(AI)引发了新写作、音乐、图像和视频在创作方面的爆炸性增长。AI通过学习大量的人类作品,如小说、照片和歌曲来进行训练。这些训练数据被分解为“标记”,即文本、图像或声音的数字表示形式,模型通过反复试验来学习标记通常的组合方式。根据用户的提示,经过训练的模型可以进行自己的创作。
互联网充斥着大量人工智能产品,受AI启发的投资也在市场上愈发活跃。OpenAI可能是制造最先进生成性人工智能模型的公司,估值接近90亿美元;其合作伙伴微软,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公司,市值达到3.1万亿美元。然而,一些人对人工智能的创造力提出质疑——以及获利者是否公平地补偿了他们模型所基于作品的创作者。
对于模型制造者来说,这个阶段的AI还令人焦虑。伦敦国王学院的法学教授丹·亨特(Dan Hunter)特指出,“他们建造的AI大厦虽令人叹为观止,但却根基不稳。” 科技公司辩称,使用他人数据来训练模型没有任何不妥。归根结底,人类所做的,就是借鉴已有的版权作品,然后在此基础上创作出原创作品。
版权所有者对此秉持着不同的看法。录音学院的首席执行官兼词曲作者哈维·梅森(Harvey Mason)表示,“我借鉴了所有这些美妙的音乐,然后以此为灵感进行创作。”对于那些创意作品版权持有者来说,生成式人工智能既是一种冒犯,同时也是一次机遇。版权持有者正在通过诉讼和交易手段,争取他们为人工智能创作提供基础资源的合理补偿。
最诚挚的赞赏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大型版权持有者开始对科技公司提起诉讼,指控其侵犯版权。《纽约时报》起诉OpenAI和微软侵犯了其300万篇文章的版权;环球音乐集团起诉Anthropic未经许可使用其歌词;Getty图片社起诉Stability AI复制其图片并滥用商标。这些科技公司均否认存在侵权行为。2015年谷歌图书案的判决为AI公司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参考。法院裁定,谷歌通过使书籍可搜索并仅展示少量内容的方式,其使用具有足够的“变革性”,因此被视为合理使用。所以,美国模型制造者依靠“合理使用2”这一法律概念,该概念为他们在美国严格的版权法中提供了一定的宽松豁免。
版权保护在不同媒体类型间也存在差异。例如,图片版权持有者享有较强的法律保护。新闻报道的版权保护较为复杂,因为新闻中的事实信息本身不受版权法的保护。计算机代码的版权保护相对较弱,主要因为其功能性强于表达性。AI模型在训练过程中难以避免学习如何绘制具有版权的角色。在美国,音乐版权的执行极为严格,艺术家在使用即使是短暂的音乐样本时也必须获得相应的许可。因此,许多AI公司在推出音乐创作模型时表现得非常谨慎。
在美国以外,科技公司面临的法律环境大多更为严苛。除了英国,欧盟这个拥有热门法国人工智能公司Mistral的大本营,在数据挖掘方面有有限的版权例外规定,但没有广泛的合理使用辩护。一些地区提供了更安全的法律环境。例如,以色列和日本的版权法对人工智能训练较为友好。科技公司暗示,如果美国法院采取强硬立场,可能会对美国商业构成威胁。版权持有者反对美国仅仅为了留住科技产业而将其版权保护水平降低到与其他地区相同的想法。
合法使用还是侵权行为
随着人工智能与版权之间的法律争端不断升级,像OpenAI这样的公司正在与版权持有者签订许可协议,以获取版权内容,其中就有美联社(the Associated Press)和阿克塞尔·施普林格(Axel Springer)达成的协议。新闻集团也在与科技公司进行深入谈判,更倾向于通过谈判解决问题,而不是诉诸诉讼。尽管达成了这些协议,许多版权持有者对人工智能许可的财务收益仍持悲观态度,一项调查显示,48%的人预计从这些协议中获得的收入会微乎其微。像Getty等一些集团,正在开发本公司的人工智能,以保持对版权内容的控制,仅在自己的库中对其进行训练,以确保商业安全。新闻出版商也在创建自己的人工智能模型和聊天机器人,以充分利用他们的档案资料。这些格式能否赢得观众的认可尚不确定,而且人们还担心将内容授权给科技公司存在风险,因为这些内容可能会被用来训练取代人类创作者的人工智能。
先假后真
根据詹姆斯·格里梅尔曼(James Grimmelmann)的说法,人工智能正在引发法律问题,这些问题可能需要新的立法来解决,因为现有的法律已经面临极限。田纳西州通过了ELVIS法案,以禁止未经授权的深度伪造3技术,而国会则倾向于将此类问题留给法院处理。欧洲政治家正在寻求加强版权法以保护版权持有者的权益,但欧盟2019年的指令并未考虑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关于是否将版权扩展到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这一问题仍未解决,迄今为止,法院的裁决认为版权需要人类创作才能获得。
随着人工智能在内容创作中日益活跃,对版权的立场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与摄影在获得版权认可过程中所经历的数十年历程相似。正如国王学院的亨特先生所指出的,法律环境因类似案件而变得更加复杂,例如一位野生动物摄影师未能为其拍摄的猕猴自拍照主张版权,这凸显了在确定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作者身份时所面临的挑战。【全文完】
来源:《经济学人》2024年7月29日刊 | 作者:不详
原文标题: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copyright The imitation game Generative Al is a marvel, Is it also built on theft?
1.一家全球知名的图片和多媒体内容提供商,成立于1995年,总部位于美国西雅图。Getty Images 提供广泛的图片、视频、音乐和插图等版权内容,其客户包括广告公司、媒体出版商、企业和创意专业人士等。
2. Fair use, 美国版权法中的一个法律原则,它允许在特定情况下未经版权所有者许可而对受版权保护的作品进行有限度的复制、引用或改编。
3. Deep fake, 利用深度学习技术生成或篡改视频、音频或图像,使其看起来像是真实的,但实际上却是虚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