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经济:创造新市场
【川透社节译报道】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征程中,碳移除成为经济领域建立新市场的关键环节,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变革与挑战:资金与长期政策问题、计划施行的难点、行业信誉问题、基于自然机制的减排设想……
我们需要良策
在人为促进大循环的过程中,资金是关键动力。过去五年,资金投入使相关领域出现小规模繁荣。但从中期来看,碳移除企业面临着技术不确定性难题,例如哪种方法可行、成本可以降低到什么程度以及市场需求在何处等。尽管一些政府在提供帮助,但能源部负责化石能源和碳管理的助理部长布拉德·克拉布特里(Brad Crabtree)表示:“需要有长期的政策来激励市场上的这些行动。”
总量管制与交易体系是碳减排的重要市场手段。在这一体系中,排放者偿还碳债务时,可以混合使用碳排放配额和核证减排量的信用额度。当达到净零排放时,就不再发放碳排放许可证,减排将承担主要工作。
未来需要承担的义务
一些排放交易体系对碳移除信用额度持开放态度。但由于政治经济情况复杂,这其中存在不少难题。添加到配额中的信用额度需对大气实际情况产生切实影响,并且要让相关行业能够接受并非易事。
欧盟的排放交易体系目前不允许外部信用额度进入;加利福尼亚州的排放交易体系允许企业用官方批准的抵消额度履行一小部分义务;韩国和哥伦比亚也有类似的规定。若能妥善监管,这些规定可能会引入一些”以自然为基础“的计划,但总量管制与交易市场中的配额价格过低,无法覆盖更持久形式的减排量。因此,创建一个单独的减排机制是必要的。
在减排机制方面,一种方案是反向拍卖,它可能会发展出一个与排放市场并行的减排市场,某些行业的公司将需要购买减排量来抵消部分排放量。另一种方案是牛津大学的迈尔斯·艾伦及其同事支持的”碳回收义务”:化石燃料行业将需要用等量的减排量来抵消产量中不断增加的部分。
然而,化石燃料行业在记录减排方面存在着不准确性与不可靠性的问题,它们可能会设法将减排义务维持在较低水平同时大量排放,所以建立信任机制至关重要。德国经济学家奥特马尔·埃登霍费尔(Ottmar Edenhofer)及其同事建议欧盟可以创建一个中央碳银行来监督减排的使用,但其他国家或集团能否做到还是未知数。
地球循环不息。基于协议与信任的机构要在如此宏大的碳减排规模上发挥作用,这在当前看来极具挑战性。不过从能源转型的情况看,尽管进展较为缓慢,但实现碳减排目标还是有希望的。【全文完】
来源:《经济学人》2023年11月25日刊 | 作者:不详
原文标题:The Carbon Economy: Making New Markets
这篇节译报道的整体结构还是很清晰的,两个小标题让读者一眼就能识别出文章的两部分主体内容。按照提出问题(碳移除面临资金、技术、政策等难题)、分析现有政策手段(总量管制与交易体系及其各地实施差异)、探讨未来减排义务及解决方案(不同的减排机制设想与面临信任挑战)的顺序层层递进,段落之间过渡自然。
除此之外,有一点小建议:
1.对于一些文中提及但普通读者可能不太熟悉的专业名词,如 “碳排放配额”“核证减排量”“反向拍卖” 等,可适当增加简单的背景脚注,帮助非专业领域的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情境。
2.部分语句的翻译可以再斟酌一下,调整语序和搭配使其更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例如“然而,化石燃料行业在记录减排方面存在着不准确性与不可靠性的问题”可以改为“然而,化石燃料行业在记录减排方面具有不准确性与不可靠性。”
3.“人为促进大循环”,这里原意是否想表示促进碳循环?没有太理解“大循环”指的是什么,或许可以简单解释一下。如果指示的是碳循环的话,可以换用更通俗易懂的说法,如 “在人类积极推动碳循环的进程里”,感觉会提升文本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