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宽落户政策:中国城市开始面对人口下降问题

【川透社全译报道】面对中国生育率下降问题,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放宽落户政策,努力解决农村孩子的上学问题,希望可以让更多留守儿童定居城市。但农村留守儿童是个长期且复杂的问题,不是所有的务工人员都积极响应政…

中国中央政府的政策制定一般以经济效益为先,不谈感情。然而,仔细审视勇于改革的地方政府(如省级)新出台的政策,尤其是针对人口减少问题的处理措施,你就会发现这些政策在努力博取市民心理和行动上的支持。

比如,今年7月浙江发布了一项五年计划,于2023年至2027年施行,旨在帮助农村务工人员在城市落户并鼓励带娃随迁。该“五年计划”政策诚意满满,其中一条提到,除省会城市杭州外,新落户家庭不需要买房和户口就可以进入公立学校和享受其他公共服务。要知道,自毛泽东时代以来,户口制度就一直被用来控制国内人口流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担心农村人口会大量涌入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可想而知,浙江落户限制的放宽将会带来多大的热议。

记者去到浙江义乌,一个拥有190万人口的小商品贸易中心,铅笔、遮阳伞、鞋带和购物车可以被卖到世界各地。针对放宽落户限制将如何影响义乌经济、公立学校的选择和房价的问题,记者在这里了解到一些当地人和外地人的看法。令人吃惊的是,这些人后来没有再谈论义乌投入了多少资金,而是直接谈论对政策的感受。

不仅是走在改革前列的浙江,现在中国各地城市都在放宽落户限制。即便是想将户口留在出生地而不是居住地的外地人,也会享受到一些包容度高的城市特别提供的公共服务。可以说,中国经济和人口结构变化正推动着户籍改革。2022年,中国人口数量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首次下降,由此可见,中国一些大型、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居民生育意愿低,即使政府发放生孩补贴和颁布其他激励措施。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一些有远见的省市将目标放到另一批年轻群体之上——中国6700万“留守儿童”。

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家、户籍改革倡议者陆铭说,一些大型城市也同样在为如何维持居民数量而担忧。陆教授还指出,如今农民可以直接胜任的制造业岗位越来越少,空缺的是需要了解城市居民及其生活习惯的服务型岗位,如护理、家政或装修工作。相较于外来务工的农民,从小在城里长大并接受过教育的工人更适合这些岗位。为填补岗位空缺,这些城市一直向大学毕业生或其他技术型人才提供城市户口。陆教授认为现在中国城市正进入新一轮的“抢人”大战。

义乌市所提供的优越条件并非每一座城市都能做到。作为一座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义乌今年为吸引更多年轻家庭落户投入了大量资金——“关闭”了28所专门招收随迁子女的私立学校(有的每年学费高达2万元,有的在破旧厂房里办学),同时将其中24所学校转为公办,并送2.5万名随迁儿童入读,其中一个校区的新建经费就高达2.24亿元。

但不是每个外地人都会对义乌提供的教育资源心动。义乌市街道两旁总是遍布琳琅满目的商业综合体,在其中一个文具商城外,记者注意到三个来自湖南乡村的男子,他们靠在电动车上,以贩卖标价贴纸的标签为生。其中一个男子说,之前每年都要花6000多元送孩子去私立学校上学,但现在这个学校成了公办学校,每年的学费只要原来的十分之一。另一个男子却表示,不会把他13岁的女儿从湖南老家接来义乌。边照看生意边抽着烟说的他继续说:“孩子肯定更愿意和父母一起生活”,但他和他妻子都在义乌工作,常常工作到半夜甚至更晚,“我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

在另一个商场,一位来自浙江其他城市的妈妈主要经营着儿童日记本和笔等文具。她对五年计划既认同又疑虑。值得赞同的是,即便没有户口,只要有租房并缴纳社保,外地务工人员的子女就可以在公办学校,然而,就算有了这条规定,那些随迁子女还是很难进入义乌最好的学校。这是因为在入学方面,在本地有房的人和本地人肯定比租房的,才来义乌不久的外地人更有优势。在附近的一家商店里,一位搬到义乌多年并带着两个孩子的母亲花了一大笔钱才选住在一所好学校的附近。她直言不讳地说,“如果才来的外地人都能上最好的学校,这对那些买房子的人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

良性的竞争

尽管新出台的落户政策很吸引人,但一些外地人仍更愿意保留老家户口。一些务工人员就保留着农村户口,因为他们不愿意放弃家里的几亩地。除土地原因外,还有竞争压力的考虑。一位来自南方的妇女说,她十年后可能会将女儿送回到老家去参加高考。因为在她老家,高考竞争压力没有经济发达的浙江来得陡。

在新小学附近的操场上,一位来自湖南的,但不再外出挣钱的女性很骄傲地说,她的孩子和她帮忙照顾的四个孙子孙女都有了义乌户口。现在一家人住在一起。而以前外出打工时,孩子只能呆在老家,一年两次见面,相思甚苦。她苦笑着说:“我不确定是不是这样,也不会去问。”这样的故事,在中国仍在上演。现在为了吸引人口,各省市都在帮助更多家庭团聚。不论效果如何,官员们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心理安慰吧。【全文完】


来源:《经济学人》2023年12月16日刊 | 作者:作者不详
原文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