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斯威夫特演唱会引发地震,地震仪记录下7万粉丝的狂热

【川透社全译报道】在泰勒·斯威夫特于西雅图流明体育场举办的演唱会上,全场7万粉丝的热情跳跃活力惊人,其强度之大甚至让附近的地震仪记录其为2.3级的地震。地质学教授卡普兰·奥尔巴赫分析了这一现象,是音乐…

当泰勒·斯威夫特于7月22日晚上10:35在西雅图流明球场的舞台上演唱她的大热单曲《通通甩掉》(“Shake it Off”)时,粉丝们情不自禁地疯狂回应,其热情之大就连球场也为之震动。对粉丝而言,《通通甩掉》是一首每分钟160拍的快节奏励志歌曲;而对太平洋西北地震网络的地震仪来说,这首歌产生了2.6赫兹的信号,其中加速度的振幅达到每秒每秒一厘米。

2011年1月,类似事件首次引起公众注意。当时一个地震仪记录了西雅图海鹰队(一支美式橄榄球队)的粉丝对马肖恩·林奇(以“野兽模式”闻名的跑卫)精彩达阵的反应,这场“野兽地震”名留西雅图体育史。而当此次泰勒·斯威夫特为她的时代巡演来到西雅图奉献两晚表演时,西华盛顿大学的地质学教授杰奎琳·卡普兰-奥尔巴赫(Jacqueline Caplan-Auerbach)利用这个机会更详细地阐述体育场中的活动如何影响其周围环境。

早在1985年,布鲁斯·斯普林斯汀(美国知名摇滚歌手)和E街乐队(美国摇滚乐队)在哥德堡的乌利维体育场(Nya Ullevi )的演唱会就引发了剧烈震动,这震动导致了一些观众的强烈恐慌,体育场的结构也因此受损,以至于该体育场之后被禁止举行演唱会。后来的分析发现,那场震动并非来自乐队鼓手激烈的击鼓,而是因为场内观众的动作频率与体育场下方的黏土及部分砖块的共振频率相吻合。

卡普兰-奥尔巴赫博士想要探究这种共振放大效应具体的来源,如何对来自音乐本身的震动与来自观众反应的震动进行区分。她收集的泰勒演唱会当晚的数据显示了两组不同频率的信号,一组是较高频率(30-80赫兹),出现在无观众的音乐彩排时,而在泰勒·斯威夫特独自表演“惊喜歌曲”(未正式出现在表演名单上的曲目)的期间则消失;另一组是较低频率(1-8赫兹),在观众未到场时这组信号并不存在。显然,较高频率的信号的来源是音乐本身。而较低频率的信号之所以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则是由观众的反应驱动的。

总体而言,这次泰勒演唱会的“震级”比最初的“野兽地震”要强得多,可能是因为比起橄榄球迷,泰勒的粉丝们被节拍协调得更为一致。卡普兰-奥尔巴赫解释说:“主要区别在于震动持续的时间。林奇触地得分后的欢呼声仅持续了几秒钟,终会平息。而泰勒·斯威夫特的演唱会长达数小时,音乐、扬声器、节奏等等,所有这些迸发的能量都能进入地下并撼动整个地带。”

尽管让卡普兰-奥尔巴赫感到激动的是自己的地质学研究竟然能与大明星联系在一起,但她最主要的动力还是借此机会揭开科学的神秘面纱。她说:“我很高兴我们能通过这些大众活动了解科学。科学不必发生在穿着白大褂的实验室里。每天的观察和经验都是科学。”【全文完】


来源:《经济学人》2023年12月16日刊 | 作者:作者不详
原文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