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之争,未来未必只属于硅谷
【川透社编译报道】科技与人文艺术学科一直处于交战状态,硅谷未必成为最后赢家。长久以来,与科技进步息息相关的理科,尤其是计算机类,通常被认为是比文学艺术“更加有用”。这种争论产生了学科间的边界和永不停止…
就像是某种惯例似的,每年总是有一些技术工作者在社交媒体大谈“文科专业唯一擅长的事情就是在我揍他们的时候擦地板”的言论观点。然后,文人们会开始反驳,为艺术的价值进行认真的辩护。文理辩论永远不会结束。
虽然出身英语专业,但多年前我就知道,参加这场辩论没有任何好处。它永远不会解决。1959年,科学家兼小说家c·p·斯诺(C. P. Snow,查尔斯·珀西·斯诺英国科学家,小说家)在一篇名为《两种文化》(The Two Cultures)的演讲中探讨了这个话题,他在演讲中批评英国社会偏爱莎士比亚甚于牛顿。斯诺的理论经常被引用。尽管一直有点尴尬读不懂他的书,但这也引起了我对人文学科的一点怀疑。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这场争战出现在文科大楼里的软木留言板上:一些人把支持人文学科的文章从杂志上剪下,钉在一起。我常会在炎热的周六晚上阅读它们,这些文章有点令人费解,文章主题显而易见,但为什么人文学科这样紧迫而重要的东西需要呼吁才能被捍卫呢?而街对面的工程学专业大楼的浴室里,涂写着的“文科学位的价值”的字样由一个箭头指向厕纸。
徘徊在文理的世界之间,我意识到自己属于其中最可怕的一类:跨学科。在计算机还在实验室里进行测序的那个年代,英专生学习编程被认为是一种浪费,近乎虐待——就像教猴子抽烟一样:当一个人应该解构文本的时候,他怎么能构建程序呢?
然而我的内心对我说:所有的学科规则没有什么不同!知识应该住在同一栋大楼里。那我们的学科为什么被分割开来?难道陶瓷工程师和女性研究者不应该携手书写人类的知识吗?显然现实并非如此。
于是我拿到学位,在文科和科技的交汇处继续了跨学科的学习,时至今日我仍在为此努力。遗憾的是,人类,作为灵长类动物,用规则划分领地。一个程序员嘲笑Python语言的空白符,一个社会学家朝一个地理学家翻白眼,一个物理学家盯着天花板陷入沉思,同时一个大学生在互联网论坛上,嚷嚷着试图解释说佛教预言了量子力学理论(量子力学提到“量子纠缠”,佛教强调万物相关和因果论。在某些观点中二者在哲学上具有相似性,但普遍认为二者在原理上毫不相关)。
他们,也就是我们,在这些学说的边境巡逻,决定什么该留在里面,什么不该留在里面。同样的规则之争,永恒的,持续的,令人疲惫的,这些争论定义着互联网。博客是新闻吗?同人小说是“真正的”写作吗?电子游戏能成为艺术吗?(答案总是:当然,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没人在乎这个答案。)
你可以辩解称,大学是“知识共享地”。事实上,它实质上是一个旨在保持学科间常态性交流的机构——在这里,你可以把法国文学和冶金学的教授聚集在一起,用薪水约束他们,好让他们不会自相残杀。这里是学科休战区域。但这些联系正在破裂。大学正在把一些学科抛到九霄云外:时髦的游泳馆继续开放,法国文学却消失了。然后风险投资者们在Twitter上,或者X上,声称我们诗歌是无用的。这些情况带来的损失是真实存在的。
但同时,我们也在切断科技行业向承诺的未来。如果料想中的科技发展的情况成立——如果人工智能取得了胜利——那么,文科将占据优势。因为我们不必学习深奥、古老的规则和语法系统(数学符号、c++、Perl),不用对更高层次的原理和思想冥思苦想,我们将与无限耐心的AI合作,使之为我们编写代码,制作电子表格,执行刚性结构的一阶分析,制作Horn子句(一种数理逻辑和计算机编程中会用到的子句,得名于逻辑学家Alfred Horn)。
我知道你们这些书呆子用AI图生成软件做了什么。看看Midjourney的“最受欢迎”页面。你明显不太懂艺术,但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喜欢的是AI生成的大胸精灵少女,那么恭喜你正在进入“最好的未来”。
赢家将是那些使用计算机提升生产效率的人,找到新的潮流并把它转化为金钱的人。如果计算机能够理解我们,听从我们的命令,为我们的创造力赋能,那么,从事人文领域工作的人——是的,甚至可能是诗人——将会有优势。别怪我们,机器人是你造的。
也许这就是他们如此奇怪地猛烈攻击文科的原因——出于一种对掌控力消失的恐惧,一种关于大型语言模型、神经网络、区块链和市场的所有深奥而神秘的知识都可能被抹去的感觉。至少艺术是长期的,你知道吗?诗歌包罗万象,而且有一些内容常常很糟糕,但它们不是一次性的,也不需要特定的操作系统。
不过,看看一棵树吧——任何一棵树都可以——看看我们制造的无数的学科隔离墙有多糟。进化论、植物学、地理学、物理学、水文学,以及无数的诗歌、绘画、散文和故事——所有这些都试图划分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这棵树。不是树,或者树的某一部分,我们需要的是整个脆弱的、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就像所有学科应该彼此联系一样)。【全文完】
来源:《连线》2023年10月刊 | 作者:Paul Ford
原文标题:TO OWN THE FUTURE, READ SHAKESPEARE
文科提出问题,理科解决问题。
学科是交叉,文理并不是泾渭分明的,二者联合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每个专业领域都是不可替代的,只是在不同时间段会体现出不同的价值。
拥有知识的理性,还有人文的自觉,具有跨学科的思维有益于摆脱技术偏狭和工具主义束缚,放弃傲慢与偏见,结出通识硕果。
文理学科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是学不好的我没有必要存在。。。
文理科本来就是融汇贯通的,文科提供思想基础,理科提供科技基础。
无论是文科思维还是理科思维,有效解决问题才是目的。
每个事物的存在都有其特定的规律。
各学科对于万物的解释都是相互联系的。
两者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