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医生初现

【川透社编译报道】AI在医疗行业的发展受到阻碍,若政府和企业能够通力合作清理障碍,AI将在医疗行业大有作为。

AI技术将为医疗行业带来各种好处,比如诊断更精确,为病人提供的支持更私人化,研发药物更迅速,效率更高。人工智能本就在各地都引起了轰动,人们对其夸夸其谈。对于医疗行业而言,更是具有颠覆性的潜力。在欧洲,分析师们纷纷预测将AI技术引入医疗行业每年能够救千千万万的性命;在美国,每年则能够削减2000-3600亿美元的医疗开支(美国每年的医疗开支为4.5万亿美元,占美国GDP的17%)。智能听诊器、机器人外科医生、大数据分析能力以及与具有人类面容的医疗AI进行对话,这一切都说明人工智能能够在医疗行业大展拳脚。

人工智能系统能够加强诊断的精准度、更有效地进行疾病追踪,提高对病人病情预测的质量以及提供更好的治疗。通过医学文件转录1、对病人病情的追踪以及简化管理来提升医院和诊所的效率。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已经加快了新药进入临床试验的速度。像生成性AI这样的新工具将令医院变得更加强大。但是,就如本期的《科技季刊》所报道的,AI目前在医疗行业表现平平无奇

究其原因,一是为了确保患者安全,引进新设备需要各种认证手续;一是涉及数据、管理和激励政策等因素。如果AI在医疗行业能够克服上述重重障碍,将为其在其他行业的腾飞铺平道路。

在数据方面,人工智能系统通常是通过大量运行数据来进行学习的,对于医疗行业而言最不缺数据了,但是医疗数据碎片化程度高,而且对数据的使用管控极其严格。这是由于政府认为患者想要保护其隐私。不过,患者更想要更好、更私人化的医疗服务。每年,大约有80万美国人深受糟糕的治疗之苦。

在管理方面,利用创新进行缩减开支令管理更加困难。医疗体系本来是打算借着创新来改善医疗服务,并不是为了缩减开支。引进新的技术要占医疗开销的一半,而医疗开销年年都会增长。但重新设计流程以便更高效地利用人工智能又可能遭到患者与医护人员的抵制。尽管人工智能或许能够通过电话对患者进行分诊,或者提供常规检查结果,但患者可能会要求当面就诊。

在激励政策方面,许多医疗体系都标榜能者多劳,大家都没有动力利用科技减少诊疗和检查的次数并简化流程。即便是公立的医疗体系也只愿意利用新技术来改善治疗效果,而不是节流,因为这可能意味着下一年的预算减少了。除非政府能够改变这些激励机制,使人工智能既能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又能提高效率,否则创新将会增加成本。同时,政府和卫生部门需要提供资金来支持人工智能技术的测试和引进。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已经为其他国家提供了范例。

要克服重重障碍,首先要消除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偏见。消除了人们的偏见,才可能令人工智能接触到庞大的医疗数据模型。同时,在能够确保安全的条件下,要让医疗数据能够更自由地流通。这同样能够为患者带来益处,应该赋予他们访问自己数字病例的权利,并允许他们将数据带走。有些医疗保健公司已经在使用可穿戴设备的数据了,不过成效各异。数字化便携式病例方便人们更好地使用数据并且能够令人们对自己的健康更加负责。

这的确不容易做到。但是,如果各国通力合作,互相取所长,并将全球标准降到最低,那也是有可能做到的。如果简化国际管理条例,那么市场将更加健康,小公司也能够创新。卫生基础设施欠发达的较为贫困的国家,如果能够引进新的设备(比如比如用于产科的人工智能驱动的便携式超声设备),将获益颇多。由于这些国家是从零开始,调整起来比那些已有庞大的医疗体系的富裕国家更加容易。但是,这些国家还需要克服缺乏数据、网络不畅、计算能力不足等障碍。

此外,还要解决制度和激励政策的难题。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减少人力成本、减少错误、削减开支,还能够提升生产力,改善医疗服务。2030年,医疗行业的劳动力将严重匮乏,大概会有1000万医疗劳动力的短缺,约为当今医疗劳动力的15%。2022年,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医疗行业中的行政事务管理占美国医疗开销的30%,而美国的医疗开销远超其他国家。所以解决制度和激励政策的难题迫在眉睫。

政府和监管者有责加强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的使用。但是,企业也要负相应的责任。有的保险公司以人工智能技术为理由,拒绝为患者承担医疗费用;有的公司则对医疗AI夸大其词;算法有时候会出现错误。企业有责任确保产品是安全可靠的,并且消费者有权问责。此外,企业还要确保人类始终能够驾驭AI,即使人类很不完美。

这些障碍看似攻不可破,但只要能够克服这些障碍必定为医疗行业带来巨大的好处。如果,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能够大有作为,那么其他行业亦将纷纷效仿采取人工智能技术。【全文完】

来源:《经济学人》2024年3月30日 | 作者:不详
原文标题:The AI doctor will see you...eventually

  1. 医学文件转录:医学文件转录是将各种医学相关信息从一种形式(通常是音频或手写记录)转换为书面文本格式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