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操纵的高等教育竞争
【川透社编译报道】中国富裕精英阶层利用教育资源操纵大学竞争,加剧教育不平等。国家虽承诺教育公平,但实际成效有限…
今年暑期票房榜首电影《抓娃娃》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沈腾饰演的富豪企业家为激励儿子学习,想方设法营造出贫穷家庭环境,以至于儿子继业对家庭一贫如洗的经济状况深信不疑,身边的人都告诉他要努力学习,才能凭借优异的高考成绩“改变命运”。不仅如此,富豪企业家还雇佣了一些“卧底家教”,他们或变身成为街边小贩,跟继业用英文对答,或变身社区肉铺老板,给继业出数学难题,更有一名家教扮演着继业奶奶的角色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她告诉继业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他能够考上名牌大学。在奶奶被“安排”火葬之后,悲痛欲绝的继业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
这部颇具讽刺意义的电影收获了巨大成功,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残酷现实。中国的高等教育,包括大学和职业类院校的总数达3000所左右,而名牌大学只有接近一百所。有幸进入名牌大学的学生就会迎来命运的改变。专家估算,名校毕业生首份工作的平均薪资水平比二流大学毕业生高约1/3。理论上来说,每位学生都有同等的机会进入名牌大学,只要能够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但现实情况是,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往往拥有更好的家教资源,能读更好的高中,从而拥有跻身名牌大学的优势。
世界上教育制度不平等的国家绝不止中国,但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家庭富裕或经济拮据,是农村户口还是城市户口有着巨大影响,造成的教育机会对比鲜明。今年7月份党内高级领导人会议上,官方承诺要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政府一直努力达成“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资源“均匀分配”,但是在最近几年政策并未对教育系统改善发挥作用。
在九年义务制教育之后,许多贫困家庭面临难以承担的高中学费。即便完成高中三年学习,农村学生也仅有很少一部分能够达到高考分数线。2015年有研究估算称,贫困乡村地区的大学录取率不及城市的1/7,名牌大学录取率更是不及城市的1/11。许多此后的研究也证实该境况日益严重。
近几十年,名牌大学的学位竞争愈加激烈,学生父母也在竭力为孩子争取各种优势资源。家庭教师需求量激增。截止到2021年,中国教培行业的年总营收达1000亿美元。同年,为了促进教育公平,政府实行了双减政策,禁止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盈利性教育培训。大量培训应试教育的课外辅导机构遭到突袭和查封。
北京大学的研究员表示:双减政策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在对双减前后的家庭支出进行分析后发现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家庭在课外辅导上的平均花费确实有所减少,但是富裕家庭在课外辅导上的花费却更多了,因为愈加昂贵的家教费用贫穷家庭根本负担不起。来自南通市一个富裕家庭的女士表示,为了帮助孩子赶超同龄人,家长也面临很大压力。她的儿子今年13岁,孩子“虽不拔尖,但也很优秀”。现在班级同学都通过家教辅导提前学习了课程,孩子的排名开始落后。今年她不惜花费60,000元(8,400美元)给孩子报名了暑假辅导班。要知道,这笔费用基本与一名普通中国农民工的年收入相当。
居住在农村或者来自农村的家庭面临着更大难题。目前中国有超过1/3的孩子居住在农村,这一比例不容忽视。农村的学校往往条件很差,甚至连图书馆这样的基础设施都没有。很多农村学生考不上大学,最后只能上职业技术学校。农民工子女的情况也很糟:没有当地户口,城市的学校并不接收他们。因为户口体制规定公民只能享受户口所在地的公共服务。
大部分名牌大学位于富庶地区,对外地学生的招生比例非常小。这进一步加剧了教育不平等。2016年,教育部曾要求名牌大学匀出14000个招生名额(相当于总招生人数的6.5%)分配给贫困地区学生。此举会导致本地学生录取人数下降。为此,某些城市爆发了抗议行动。一名母亲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仍然压制不住愤怒:“他们凭什么抢我们的资源?”随后政府无奈撤消了该政策。
专家称政府应加大在农村地区的投资,普及学前教育,改革户口体制,让农民工的孩子可以在城市上学。斯坦福大学的教授李宏斌(音译)表示,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到贫困家庭,但还远达不到预期效果。因为富裕家庭仍然会想方设法保持教育优势。一定程度上,这形成了一个闭环:富裕家庭的孩子考上名牌大学,继续从事高薪工作,然后不惜代价确保下一代能够走同样的道路。
这可不像《抓娃娃》中情节:继业在高考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他没有选择去上名牌大学,而是去了一所体育大学。拿到体育大学的学位并不能确保会找到一份好工作,但一番思索过后,父亲对孩子的决定仍然表现得很开心。现实是,大部分中国父母并不会对此感到开心。【全文完】
来源:《经济学人》2024年8月17刊 | 作者:不详
原文标题:How China's wealthy elite rigs its university arm race
这篇文章讲的是教育不公平现象,谈及了政府对这一现象进行的应对措施,比如“双减”政策等,但是效果并不好。这里有个小小的建议,既然是给中国读者看的报道,就没必要再写(8400美元)这样的文字了,还有“爆发了抗议行动”,感觉“爆发”和“行动”不是很搭,直接说”爆发了抗议“是不是更好呢?
对的!尤其提到针对中国读者没有必要翻译出8400美元这点非常好,梦枚很有读者意识诶。受教了。
这篇文章由电影《抓娃娃》引入,写出中国教育存在不公平的残酷现实,以及政府采取政策来力求平衡,但是政策效果微弱甚至起到了反作用,教育不平等仍在加剧。整篇编译结构以及叙事逻辑清晰,这种顺序也切合国人的阅读习惯。但是文章中的有些措辞和语句,会让人觉得有点点僵硬,比如:“贫穷家庭环境” ,感觉加一个“的”会更自然,“理论上来说,每位学生都有同等的机会进入名牌大学,只要能够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这里把“只要能够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提到“理论上来说”后面,感觉会更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针对同学提到的第二点“理论上来说……”这句的译文我确实第一次翻译时是调整了语序,译为“理论上来说,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然后进入名牌大学‘’。但老师对此译文进行了修改,感觉应该是要特意强调“机会均等”吧。
我之前也有关注到这篇文章,主要就是在讲中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译者的编译处理得很棒,读起来思维上很连贯,容易理解。除了内容我觉得还有一个点是,译者没有采用原文里的图片,而是替换了一幅《抓娃娃》电影的漫画风图片。原文里的图片是拍摄的教学楼里学生学习的场景,图片很对称工整,但稍显枯燥。译者将其换成漫画风图片,与文章内容相呼应的同时,也能让读者更感兴趣。
确实我当时就是这样考虑的!原文配图是高中学生晚自习时教室灯火通明的场景,能够显示出学生奋战高考的努力,但是似乎无关“被操纵的教育不公平”。本文首尾段均提及《抓娃娃》这部电影,且一定程度上来说,继业高考前的人生也是被富裕精英阶层(也就是继业父母)“操纵”的,而这些操纵就是本文反映出的社会现实问题“富人操纵高等教育”的一个很极端很戏剧化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