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秀节目:虽惹争议但独具价值

【川透社编译报道】真人秀节目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批评者斥其为一种肮脏的纪录片。但其在商业、社会主题呈现、对流行文化影响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真人秀节目常常引起观众的愤怒,这种形式被批评者斥为一种肮脏的纪录片。然而获得普利策批评奖的《纽约客》(New Yorker)特约撰稿人艾米丽·努斯鲍姆(Emily Nussbaum)通过几十年对真人秀节目的研究,在这类节目中发现了价值。她在“Cue the Sun!”中写到:“真人秀节目提供了一些埋藏在虚假东西里的真实的东西”。

真人秀的发展历程和商业优势

早在1940年代,类似《偷拍麦克风》(Candid Microphone)这样的恶作剧节目就在广播中亮相,成为真人秀节目的先驱,评论家们却一直谴责其为人类动物园。

随着时间的推移,真人秀节目不断发展,其独特的模式使其在商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它不需要编剧创作剧本,也无需专业演员进行表演,这就降低了罢工的风险。所以在1988年好莱坞编剧罢工期间,真人秀节目迎来了发展的契机,许多节目趁机兴起,其中《警察》更是成为了真人秀节目中的长寿之作,播出长达36季。2023年编剧和演员罢工也产生了类似的效果,据安培分析公司(Ampere Analysis)的数据显示,2023年下半年美国新订购的系列剧85%为无剧本节目,比通常份额高出约十个百分点。

同时,真人秀节目往往会以低成本获得高收视率,正如努斯鲍姆女士所说:制片人已经成为“利用观众的愤怒获取高收视率”的专家。比如福克斯1995年的特别节目《外星人解剖:事实还是虚构?》声称对外星人进行了解剖,但这个外星人事实上是石膏模型,而因为这个骗局,当晚有将近四分之一的美国观众收看了该节目。

真人秀节目的具体价值

社会主题的呈现

真人秀节目在反映社会主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早期的节目就开始触及一些社会热点和敏感话题。如《善意法庭》(Goodwill Court)中曾播出生母与养母争夺婴儿抚养权的情节,《一日女王》(Queen for a Day)中出现了集中营幸存者的故事,这些节目让观众看到了不同人群的生活和面临的问题;当一些美国南方电视台拒绝播放有种族融合演员阵容的节目时,《一日女王》等真人秀节目却能够突破限制,并且将少数族裔视为情感复杂的个体,而非刻板印象中的形象;在20世纪80 – 90年代,当其他电视剧热衷于展现富人生活时,《杰瑞·斯普林格秀》(The Jerry Springer Show)等真人秀节目关注到了被主流文化边缘化的群体,如精神病患者、残疾人、肥胖者和成瘾者等,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这些群体的窗口。

对流行文化的影响

真人秀节目与社交媒体文化中的“网红”有着相似之处,都起着影响作用。《警察》(Cops)和《美国家庭滑稽录像》(America’s Funniest Home Videos)等节目融合了滑稽幽默和暴力元素,被视为“互联网文化的雏形”。真人秀节目就像社交网络提供的用户快照既经过美化又真实一样,它呈现的内容可能存在偏差但却能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某些方面,为流行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它对理解现代流行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从文化传播还是社会现象的角度来看,真人秀节目都在流行文化的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

部分真人秀节目也对参与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伤害。例如在《密室》(The Chamber)中选手曾遭受低温伤害,《幸存者》(Survivor)中选手被严重烧伤,甚至有选手在节目结束后出现自杀或精神崩溃等极端情况。而且,许多选手面临着名利不对等的困境,如《真实世界》(The Real World)的原版演员报酬极低。

部分节目制作人将选手视为可随意塑造的原材料,为了制造话题不择手段。如约会游戏节目《单身汉》(The Bachelor)通过让女选手哭泣来获得收视率,节目制作人通过提及选手的痛苦经历来让她们哭泣,甚至会拼接选手的言论制造虚假内容。

电视真人秀节目虽然存在诸多争议,但它的价值也不可否认。它是一面镜子,反映出社会的复杂与多样,尽管画面可能并不完美。我们应以客观的态度看待它,既要批判其不良现象,也要认识到它的价值。毕竟在这个追求娱乐与真实的时代,电视真人秀节目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观众,同时也成为我们观察社会与人性的一扇窗口。希望在未来,它能在不断发展中找到更好的平衡,既满足观众的需求,又能给予参与者应有的尊重和保护,为文化的多元发展贡献更多积极的力量。【全文完】

来源:《经济学人》2024年8月17日刊 | 作者:不详
原文标题:Reality TV is irritating but irresist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