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国门:中国企业在全球南方势头猛增

【川透社编译报道】因国内市场竞争激烈,用人成本飙升,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企业在全球南方建厂和销售成为了出海过程中的大趋势;中国企业出海的勇气和成绩无疑让西方跨国企业感到压力倍增。

数十年来,世界企业巨头一直将中国视为海外营商的必争之地,中国公司也同样在意本土市场。中国市场规模庞大,增速迅猛,本土企业几乎不必去国外另寻客户。此外,中国庞大的制造业部门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本土企业也不必去别国另寻生产地。尽管许多富裕国家对中国逐渐增长的海外投资议论纷纷,但是中国公司起初真正走到海外的相对较少。

2023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海外收入仅为1.5万亿美元,而美国公司为5.8万亿美元,欧洲公司为6.4万亿美元。去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FDI)存量仅相当于其GDP的17%,而美国的存量为34%,德国为49%。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多数集中在原材料购买或外国知识产权付费上。中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但其出口到国外的商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外国企业生产的。上述种种现象皆证明在此之前中国出海的企业并不多。

但这一现象正在悄然转变,如今争抢本土市场已不再是主流,中国企业的市场重心正在由内向外快速转变。自2016年以来,中国公司的海外销售额已经翻了一番多。根据数据提供商FDI Markets的数据,中国去年的绿地外国直接投资(Greenfield FDI)1 额从前年的500亿美元飙升至162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其中近四分之三的投资都在制造业。

本土萎缩,出海不易

实际上,中国企业出海的潮流反映了国内经济吸引力正在衰弱的趋势。如今,中国本土市场不再像以前那样增长迅速。从汽车行业到风力涡轮机行业,大多数都经历过价格战的折磨,足见国内市场竞争之激烈。即便排除不景气的房地产行业,去年中国上市的非金融公司的平均投资回报率仅为4.9%,而欧洲和美国公司的这一比率分别为6.6%和8.7%。自2010年以来,中国工人工资翻了四倍,涨到约56元/时,远高于东南亚同行的平均水平。因此在国内市场不景气,用人成本剧增等各种因素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

大多数企业走出去的目的地在发达国家,并且由于这些国家的营业额占到了中国外境消费收入的四分之三,所以中国企业还希望能再进一步扩大在这些国家的销售额。然而,随着政治情绪对中国公司转向不利,扩大在这些富裕国家市场的业务变得棘手。大多数欧美国家对中国汽车制造商选择征收高额关税;西方政客对中国两大快速崛起的电商品牌——希音(Shein)和得物(Temu)2颇为不满;美国警告中国字节跳动公司,除非其转卖旗下产品TikTok,否则该短视频应用将会在美国面临禁令。

于是,为应对欧美国家的政治敌意,规避贸易壁垒,一些中国公司便采取把生产从中国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方式。譬如中国的太阳能行业,自2012年中国太阳能公司被美国反倾销税排挤出美国市场后,该行业的公司选择将生产工厂定址在一些新兴国家。这样即便美国并没有直接从中国进口太阳能电池板,其在东南亚大量购买的电池板实际上也是中国企业的海外工厂所生产。世界上三家最大的中国太阳能模块生产商——晶科能源、天合光能和隆基绿能都已在全球南方3建立起大型生产工厂。

除了能源行业外,其他行业也都竞相效仿海外建厂的策略来规避贸易壁垒,这也是中国公司近年来在海外制造业的投资飙升的缘故。尽管中国企业会把海外工厂部分选址在西方国家,但大部分都选建在全球南方。去年,中国绿地外国直接投资总量排名前十的目的地有九个都在全球南方(见图表1)。今年7月,中国电动汽车公司比亚迪在泰国开设了其在东南亚的第一家汽车工厂。中国电池公司宁德时代正在不断扩大其在东南亚的生产,且有消息称,宁德时代同时也在摩洛哥和土耳其考察投资。

2023年中国绿地外国直接投资前十大目的地(来源:FDI Markets.)

生在国外,产在国内?未来兴许会变

投资银行杰富瑞(Jefferies)的约翰逊·万认为,中国公司在国外建厂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避免关税。这说明海外建厂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躲避高额关税,至于零部件制造,新的工厂目前并没有承担起太大的生产功能,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从中国进口的组件而不是当地的供应链。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过去十年中中国绿地直接投资的前十大目的地从中国进口的制造业中间产品几乎增加了三倍。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的郭利晨指出,在邻近中国的南方国家建厂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本国完善高效的供应链,为公司增强全球竞争力。的确,尽管国内用人成本上升,但在规模经济和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加持下,从国内进口到海外工厂仍然是更划算的一种选择。

但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企业很有可能会考虑在国外本地制造。一方面是政策因素: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向全球南部的电力网络、铁路和港口投资了超过1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资金通过中国公司如国家电网、中国中车和中远集团等流动)。这些投资使得受惠国家成为更具吸引力的制造地。另一方面则是迫于西方敌意的蔓延:西方政府认为这些工厂主要是用来掩盖主要是中国制造的商品原产地,已经开始出拳打击中国企业在全球南方的工厂。今年6月,美国商务部认为这些工厂除了最终组装外,基本上不会增加产品附加值,因此对中国公司在东南亚制造的许多太阳能产品征收了关税。所以迫于海外营商的困境,出海的中国企业很有可能乘着政策的“顺丰车”将国内进口转变为在海外制造。

希望之光,销往“南方”

如果想尽办法把产品最终销往西方的这条道路仍旧困难重重,阻挠万千的话,那么将销路定位南方则会顺畅得多。面对西方日益增长的敌意,中国公司采取的另一个简单实用的策略就是换个地方销售产品。根据《经济学人》基于银行摩根士丹利数据的计算,自2016年以来,中国上市公司在全球南方的销售额增长了近四倍,而西方公司的销售额只增长了三分之一。去年中国公司在这些国家的销售额为8000亿美元,超过了其富裕国家的销售额(见图表2)

中国上市公司在全球南方和全球北方的销售额对比(来源:摩根士丹利; 彭博社; LSEG Workplace; 经济学人)

在过去与西方竞争的过程中,中国公司往往采取的是提供价格便宜的替代品来吸引客户。这些经验使得如今出海的中国公司能够很好地服务价格敏感的全球南方消费者们。譬如,中国海外手机品牌传音(Transsion)就是很好的例子,非洲人购买的智能手机中有一半是由传音公司制造的,传音旗下有Tecno、Infinix和Itel等品牌,其售价多低于100美元;包括海尔和美的在内的中国家用电器制造商在非洲也占据主导地位;线上服装品牌希音(Shein)在巴西和墨西哥最为畅销。

康奈尔大学的洛尔德斯·卡萨诺瓦和安妮·米鲁指出,随着中国公司在制造领域的技艺日益精湛,在质量方面,他们已经赢得了全球南方消费者的信任。这使得中国公司能够在这些国家销售更为精密复杂的产品。根据汽车市场数据公司MarkLines提供的数据来看,2023年,中国汽车制造商包括上汽和比亚迪在在泰国的销售额占比达到了18%,而2020年仅为6%;而自俄乌冲突爆发西方竞争对手退出俄罗斯后,中国汽企在俄罗斯的销售额更是占到了当地的50%;中国医疗设备制造商迈瑞(Mindray)目前是拉丁美洲病人监护系统的领先供应商;中国风力涡轮机制造商金风科技公司(Goldwind)和远景科技集团(Envision)等也选择在新兴市场扩大销售。

如果中国公司将生产也转移至全球南方的工厂,那么销售将变得更加顺畅无阻。传音就是很好的例子;该公司在埃塞俄比亚的工厂不仅负责组装还承担起制造的职能,这使得它能低成本地在非洲各地快速分销手机。另外在当地生产也有助于培养公司口碑和信誉。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尽管西方人对中国的怀疑愈演愈烈,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认为中国在他们的国内经济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印度除外)。在较贫穷的国家建立工厂有助于加强这些国家中国企业的好感,将中国视为推动发展而不是威胁当地人生计的力量。

中国品牌实力不断增强,即便是非制造业公司在全球南方的势头也在迅速猛增。库迪咖啡,一家成立于2022年的中国咖啡连锁店,目前在亚洲和中东已拥有超7000家门店。TikTok用户最多的十个国家中,有九个位于发展中国家。由此看来,不论是制造业也好还是其他行业也罢,就出海目的地而言,全球南方或许才是中国企业最为稳定的一条康庄大道。

中国势如破竹,西方压力重重

中国企业出海的强劲表现敲响了西方竞争对手的警钟。近年来,西方跨国公司逐步地被中国的本土竞争对手给挤走,在此之后,雄心勃勃的西方公司转头便把目标同样对准了快速增长的新兴经济体,却发现在这些国家中他们的影响力还是比不上中国的竞争对手。目前,中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销售额已经超过了日本公司;而在此之前的2016年,美欧上市公司的海外销售额总额还是中国公司在全球南方销售额的15倍。但自此之后,该比例已经缩小至5倍。 

虽然在市场份额上中国企业占据上风,但西方公司在建立全球知名品牌和雇佣了解当地市场需求的本地员工方面仍有着几十年的先发优势。中国虽然海外扩张迅猛,但其商业发展有时也会因地缘政治问题受到牵制,譬如由于南海问题,中国与一些东南亚邻国的关系正在逐步恶化。中国企业在斯里兰卡和赞比亚也不是很受欢迎,因为这些国家虽然在一带一路倡议中获得大量投资但却难以偿还相关债务。

总的来看,现在的全球南方市场争夺战还处于早期阶段。当前西方国家推行保护主义政策非但不利于西方跨国公司拓展海外版图,还很有可能会削弱其全球竞争力。事实上,在中国竞争对手占据完全优势之前,留给西方公司的时间可能不多了,如果西方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和企业还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或许就会错过进军全球南方市场的最佳时机。【全文完】

来源:《经济学人》2024年8月3日刊 | 作者:匿名
原文标题:Going out: Chinese firms are growing rapidly in the global south

  1. 绿地外国直接投资(Greenfield FDI):绿地外国直接投资是一种对国外直接投资的形式,指企业在外国建立全新的企业或生产设施,而不是通过并购或购买现有企业的方式进行投资。 ↩︎
  2. 希音和得物: 希音(Shein)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的全球在线时尚服装零售商,以快时尚和低价著称。得物(Temu)也是一家中国电商平台,主要面向海外市场,提供各种时尚潮流商品。 ↩︎
  3. 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全球南方”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集合体,指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南部和南半球的发展中国家,与指代发达国家的 ”全球北方Global North)”相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