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当道,人类何为:技术乌托邦下的存在之感

【川透社编译报道】AI带来的技术乌托邦,究竟是人类的解放,还是新的迷失?AI或将创造“后稀缺”社会,减少工作需求,但稀缺资源和地位竞争仍存。当AI超越人类时,人类可能陷入意义危机。无限欲望或推动文明延…

高科技乌托邦的希望与困境

格雷格·伊根(Greg Egan) 在小说《排列都市》(Permutation City)中描绘了一个场景:主人公皮尔在完全掌控的虚拟现实中获得永生,但却陷入深深的无聊。他试图为自己创造新的激情和兴趣——从研究高等数学到创作歌剧,甚至曾对来世感兴趣,但最终转而关注桌腿。这种荒诞的兴趣转变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当技术解决了所有重大问题后,人类还能做什么?

这一问题贯穿于牛津大学哲学家尼克·博斯特罗姆( Nick Bostrom) 的新书《深度乌托邦》。在书中,博斯特罗姆探讨了一个假设:如果AI的进展异常顺利,甚至可以完美完成所有经济价值活动,人类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后稀缺”乌托邦:繁荣中的隐忧

博斯特罗姆提出了“后稀缺”乌托邦的概念。在这个世界里,技术让工作需求大幅减少。几乎一个世纪前,经济学家凯恩斯曾预测未来社会人们每周只需工作15小时。但这一预言虽未完全实现,工作时间却显著下降——从19世纪的每周60小时以上,到如今富裕国家的每周40小时以下。在这一趋势下,技术可能彻底解放人类,使他们拥有比以往更多的闲暇时间。

然而,博斯特罗姆指出,“后稀缺”并不意味着彻底的资源无限。即使经济活动成本接近零,土地等物理资源的有限性仍然存在。尽管太空探索可能拓展空间资源,但并不能使资源真正变得无限。此外,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社会财富或许会极度集中在“地位商品”上,比如稀缺的艺术品或奢侈品,这种竞争模式可能更加剧社会分化。

进步的悖论:竞争与内在价值的矛盾

当技术进步达到极致,博斯特罗姆提到,某些竞争将不再必要,甚至可能被视为社会“协调失败”的表现。例如,如果所有人都同意停止某些无意义的竞争,社会可以腾出更多时间从事有价值的活动。然而,部分竞争(如体育)具有内在价值,可能无法被完全取代。

这引发了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在技术无所不能的时代,人类生活的意义何在? 文章提到,富人阶层或“闲暇阶级”的现状,或许能反映未来的趋势。艺术、哲学、体育等具备内在价值的活动可能成为人类的新中心,但这些是否足以支撑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后工具化”社会:AI是否连育儿也能胜任?

育儿等传统上被认为属于人类核心领域的任务是否会成为“最后的庇护所”?博斯特罗姆认为,这也可能被AI取代。即使在这样的世界中,人类可能仍然享受诸如美食、旅行等感官体验,但这种体验是否足够维系意义感?

凯恩斯曾写道,“人类被训练了太久去追求目标,而非享受生活。”如果这一警告成真,人类的未来可能并不光明。无聊或许成为乌托邦中最大的敌人,而宗教、哲学或人类学等意义建构体系可能在这一背景下重新焕发活力。

欲望是否无限?AI乌托邦的终极考验

经济学长期以来的核心假设是,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然而,如果AI能够满足所有已知的需求,这一假设将面临空前的挑战:
1. 如果人类的欲望确实是无限的,那么AI将成为推动文明持续前进的永恒动力。
2. 如果欲望是有限的,那么在技术解决所有需求后,人类可能陷入意义的真空,社会发展也可能因此停滞。

这种“进步的悖论”对人类未来的哲学基础提出了严峻挑战:如果人类摆脱了所有外部需求,是否还能为自身创造出新的存在意义?

从乌托邦到新的人类使命

AI时代的乌托邦看似美好,却充满挑战。博斯特罗姆提醒我们,技术的终极目标不是取代人类,而是为人类提供更广阔的可能性。 然而,这也需要人类重新定义自身的使命:从追求物质解放转向探索存在的深层价值。

这种转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哲学和社会问题。我们必须在技术的辉煌中找到人类真正的意义,这或许是未来最大的课题。【全文完】

来源:《经济学人》2024年4月9日刊 | 作者:不详
原文标题:What will humans do if technology solves every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