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看待Z世代的理由

【川透社编译报道】本文深入分析了Z世代如何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新兴经济体中,展现出比前辈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成就,同时也探讨了他们如何应对和改变由社交媒体带来的挑战。

一个庞大的群体正在步入成年。1997年至2012年间全球约有20亿人口出生,这群人属于“Z世代”1。在美国和英国,这一群体占全部人口的五分之一,与婴儿潮一代2的比例相当;而在印度和尼日利亚,年轻人的数量远远超过老年人。每一代人都可以用一句话来简单描述:例如,婴儿潮一代成长在战后的富裕年代,而千禧一代3则深受2007至2009年金融危机的冲击,而Z世代普遍认为,智能手机让其困苦不堪,相较前几代,他们的日子会更难过。

在西方,越来越多的人在接受民意调查时表示,如今的孩子会比他们的父母过得更差。从购房困难问题到气候变化带来的迫在眉睫的危险,年轻人自己“事事忧心”。社会科学家们担心,Z 世代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浏览各类坏信息并饱受“错失恐惧症”4的困扰,现在焦虑和抑郁又像流感一样肆虐,困扰着他们。美国和英国的政客们正在考虑禁止16 岁以下青少年使用智能手机,并限制他们使用社交媒体;世界各地的家长和老师们也都在努力管控青少年使用电子屏幕的时间。

这些都让人很难对Z世代持乐观态度。但当你环顾世界,从更广义上看,Z世代的人并不是完蛋了。在许多方面,他们做得相当不错。

首先,主流叙事忽略了一群重要的人:生活在新兴经济体且年龄介于12至17岁之间的人群,其数量约占全球同龄人数的五分之四。得益于技术的发展和传播,生活在雅加达、孟买、内罗毕等地区的年轻人要远比其父母一代过得好。他们更富有、更健康、受教育程度更高。接触智能手机的这批人见识更广,互联更为密切。根据2021年联合国一项调查,来自新兴经济体的青年要比来自发达国家的青年更加积极乐观,这点确实令我们感到些许惊讶。

不过在某些地区,有人担忧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可能无法持续下去。在中国这种担忧尤其明显。由于中国经济不稳定,再加上其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跟不上数量扩张,超过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可能找不到工作。

而发达国家这一状况比预期的更为乐观。在美国,走上工作岗位的Z世代数量几乎要赶上婴儿潮一代了,并且他们的工作表现也很优秀。这是因为市场对求职者需求十分旺盛;另一方面,Z世代很机智地学习符合市场要求的技能。越来越多Z世代青年选择攻读科学、工程以及医学学位,而人文学科不再受其青睐。

相比于更年长的上班族,Z世代的薪资增速更快,且发达国家的青年失业率处于几十年来的最低水平。在美国,在税收和转移支付调整后,Z世代的平均收入实际远超千禧一代或X世代5在同年龄段时的收入。诚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众的住房负担能力有所下降。但由于Z世代的工资增长势头强劲,房价收入比6大致与十年前千禧一代的水平持平。并且如今年轻人至少能够把更多工资存起来。

年轻一代有整顿职场的勇气

Z世代正在改变职场。他们清楚自己谈薪资的能力。千禧一代的许多人是伴随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长大的;他们危机意识强烈,不敢要求加薪。如果有更好的机会,Z世代似乎会毫不犹豫辞职,他们做事节奏慢,会享受生活。老板们不习惯被动行事,对Z世代有所抱怨。但如果整体工资上涨,福利也有所改善的话,年长的员工也会对Z世代心存感激。

Z世代也将在其他方面塑造当前社会。当Z世代年轻人达到投票年龄,他们对气候变化的关切将促使国家真正采取行动。Z世代的年轻人告诉民意调查人员,从更广泛的层面来说,Z世代想要更集权的大政府7。但当他们必须缴纳更多税款时,他们可能会改变主意——也可能不会。

年轻一代有独有的性格

他们是群稳重的人。比起前几代人,Z时代更少熬夜、酗酒或是滥交。这也并非全是好事——他们更少地与人交往,性生活更少,也更常说自己感到孤独。据报道,西方大多数地区的焦虑与抑郁指数不断攀升,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他们更愿意公开谈论心理健康问题,但其中也有一些其他因素。

社交媒体对年轻一代的负面影响有待商榷

社交媒体从多大程度上加剧了年轻人的精神痛苦仍饱受争议。在西方,焦虑的频发与社交媒体的流行同时发生,但却很少有证据能证明二者间的因果关系,就算有,也大多来源于对发达国家成年人的研究。

可以肯定的是,Z世代一直处于技术革命的风口浪尖。智能手机以及随后到来的社交媒体应用在全球普及之迅疾,让用户尤其是年轻人忙不迭地要弄清该如何充分使用它们。社交媒体给人们带来娱乐和易于联系等好处的同时,也让人付出代价。比如有些内容可能是有害的,刷社交媒体的时间也许本可以用来学习或睡觉。

Z世代很OK

变革性技术往往有其弊端。过去人们适应了它们:想想安全带和交通法规,它们减少了交通事故导致的伤亡。已有迹象表明,随着用户开始权衡得失,社交媒体的使用习惯正在向好转变。比如,许多人不再公开谈论自身,而是转向使用聊天软件上的私人群聊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据能证明全面禁止年轻人使用智能手机的合理性。不过,学校理应制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家长也应当限制孩子的屏幕时间。

老一辈担心年轻人是很自然的事。这种担忧要是能带来更好的心理健康治疗,或是更好的住房环境,那固然不错。不过,赞扬Z世代的足智多谋和功成名就,也同样不错。【全文完】

来源:《经济学人》2024年4月20日刊 | 作者:不详
原文标题:Generation Z: Reasons to be cheerful about the young 

  1. Z世代:俗称Zoomers,是介于千禧一代和阿尔法一代中间的人口群体。研究人员和流行媒体将Z世代的出生起止时间定义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010年代初。Z世代的大多数成员都是X世代或千禧一代的子女。 ↩︎
  2. 婴儿潮一代:指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 1946 年到 1964 年期间出生的人。 ↩︎
  3. 千禧一代:也被称为Y世代,是X世代之后、Z世代之前的人口统计学群体。一般人们认为在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1981-1996)出生的人为千禧一代。作为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他们对互联网、移动设备和社交媒体的使用和熟悉程度较高。“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一词最初是用来形容他们这代人。 ↩︎
  4. 错失恐惧症(Fear of missing out,简称FOMO):一种担心自己不知道或错过了可以让自己生活更美好的信息、事件、经历或生活决定的感觉。它的特点是渴望不断地与他人的行为保持联系,害怕不参与某事是错误的选择。近年来,FOMO被归因于一些消极的心理和行为症状。 ↩︎
  5. X世代:指1965-1980年出生的人,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长大,是未知、迷茫的一代人。他们对前途无法预定,又不愿从事、采取已适应于他们父辈的职业和生活方式。这样,他们的人生品质便成了“未知”或“虚无”的。为此,作者便冠以这代人为“X代人”这一称谓了(X表示“未知数”) ↩︎
  6. 房价收入比(Ratio of house price to income):指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收入之比。按照国际惯例,目前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房价收入比在3-6倍之间为合理区间,如考虑住房贷款因素,住房消费占居民收入的比重应低于30%。 ↩︎
  7. 大政府:指规模过大或违反宪法地参与公共政策或私营部门某些领域的政府、公共部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