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终将穷途末路

【川透社编译报道】TikTok的兴起为社交网络带来了新的转变,各大社交应用程序纷纷开始采用私密群组和用户行为算法。尽管这些转变行之有效,但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仍然难以掩盖社交网络终将穷途末路的现实。

社交媒体的新格局在化解部分难题的同时,也催生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在即将迎来20周年庆典之际,Facebook依然身处舆论的漩涡中心,它既是广泛争议的焦点,也是巨额财富的累积者。1月31日,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遭遇了美国参议员的严厉质询1,质询的焦点正是平台上有害内容的传播问题。而就在此前的1月22日,Meta(Facebook的母公司,译者注)的市值已攀升至1万亿美元的高位。尽管社交媒体始终能够吸引大量用户及批评者的密切关注,但它们正悄然经历着一场深刻且不易被察觉的转变。

社交媒体的新转变

新社交媒体的一大显著转变在于社交互动性的明显减弱。受到TikTok的启发,Facebook等社交平台开始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依据用户的浏览习惯而非传统的社交关系,为用户精准推送视频内容。这一转变导致用户发帖热情降温,自2020年起,愿意在网络上公开分享个人生活的美国网民比例已从40%下降到28%。与此同时,人们的交流阵地正逐步向WhatsApp、Telegram等注重隐私保护的社交平台转移。这些平台不仅为用户筑起了一道隐私防线,还意外地催生出了一系列正面效应。以家长常用的WhatsApp群组为例,过去那些为博取点赞而在其他平台上发布的煽动性内容,在这里变得不再那么引人注目。此外,社交应用的内容呈现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以往依据参与度排序的模式逐渐被时间线顺序所取代,这一变化有效降低了用户为制造轰动效应2而刻意发布内容的动机。值得一提的是,私密群组可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免受公众审视的安全空间,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影响。

社交媒体的另一转变在于,基于用户行为的智能算法开始推送来自社区之外的多样化帖子。尽管社交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仍可能扮演“回音室”3的角色,让个体局限于接收与自己观点相近的信息,但这一变化同时也孕育了新的机遇。若社交网络能够广泛搜集并有效传播各类内容,那么有价值的思想与见解便有望跨越界限,触及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新转变带来新问题

尽管新转变带来了一定的助益,但这个新兴的社交媒体环境也随之浮现了新的问题。随着人们日益倾向于在私密群组中进行交流,公共社交平台因发帖量锐减而逐渐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影响力。在新冠疫情肆虐期间,众多科学家与医生曾通过网络平台展开热烈讨论,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也夹杂着错误信息。同样,在俄乌冲突爆发时,大量相关信息也在网络上迅速流传。然而,时至今日,这些富有价值的讨论要么销声匿迹,要么转移至更为隐秘的交流渠道,这无疑为思想的自由传播设置了重重障碍

多数社交应用在内容审核方面相对宽松,这对于小众社群而言或许是个福音,因为平台不应像电话公司监控通话那样介入用户的私信交流。然而,当诸如Telegram中拥有20万用户的庞大群组出现时,它们的行为更像是不受监管地传播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私密聊天。此外,当前由用户行为驱动的开放式网络算法,更倾向于推送那些极具吸引力的视频内容。以往若要让某个视频在社交平台上爆红,需要用户去主动分享,而如今仅仅浏览视频,便被视为对该内容的喜好,因为算法会优先推送能吸引大量浏览量的内容,这导致不再是由他人精心挑选,而是由系统直接根据我们最直观的兴趣进行推送。这一变化虽然让诸如美国总统特朗普这样的公众人物更易获得关注,但同时也为散布虚假信息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尽管许多平台声称已能更有效地识别假新闻,但深度伪造技术的受害者泰勒·斯威夫特4可能对此持保留意见。

相较于虚假新闻的泛滥,更令人忧虑的是真实新闻的日渐稀缺。扎克伯格曾憧憬Facebook能如同一份量身定制的报纸,然而随着Facebook重心转向娱乐内容,真实新闻在人们所见内容中的占比已萎缩至3%。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每周分享新闻故事的成年人比例也从2018年的26%下滑至19%,而那些如BuzzFeed News依赖社交网络传播的新闻网站甚至已难逃消亡的命运5。近乎一半的年轻人坦言,尽管社交媒体认为新闻已不再具备吸引力并据此削减了新闻内容的推送,但他们依然将社交媒体视为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

既是缺陷,也是矛盾

有人提出,社交网络的不足之处可以通过提升管理水平、采用更精细的技术手段以及创新商业模式来加以解决。这些举措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然而,新一代社交应用所衍生的问题却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社交媒体的缺陷实则是人类沟通中固有矛盾的体现。当社交平台倾向于私密群组时,监管的松懈便成为难以避免的结果;当人们试图逃离个人的“回音室”时,却往往更容易遭遇极端内容的侵袭;而当用户沉迷于轻松娱乐之中,接触新闻资讯的机会便自然而然地减少了。面对社交网络的不断衰败,平台管理者与用户应当减少对过往问题的纠结,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应对新挑战上。【全文完】

来源:《经济学人》2024年2月3日刊 | 作者:不详
原文标题:The end of the social network

  1. 被指”手上沾满鲜血”,扎克伯格道歉_澎湃号·媒体_澎湃新闻-The Paper ↩︎
  2. 英文中的概念 | 新闻媒体中的 “轰动效应(sensationalism)” ↩︎
  3. PNAS:社交媒体中的回音室效应 | 论文速递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 ↩︎
  4. 从真假难辨到去伪存真!深伪VS防伪,魔高还是道高?_腾讯新闻 ↩︎
  5. BuzzFeed News的衰亡,与美国数字媒体的至暗时刻-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