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特朗普的外交艺术
【川透社节译报道】特朗普的领导风格使得各国政府在与美国的关系中往往过于个人化,外交官建议应更多关注自身利益。成功的外交策略应建立在对自身需求的理解上,而非单纯依赖对特朗普的恭维。
当各国领导人与特朗普会面时,奉承固然有用,但绝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这是曾与特朗普共处数百小时的各国外交官和美国官员的共同看法。他们的建议为人们如何应对特朗普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此前,人们普遍将与特朗普打交道的策略等同于举办幼儿生日派对:准备豪华礼物和方便食用的食物,还有毫不吝啬的赞美。
然而,实际上与特朗普打交道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日本等成功应对的国家,能够获得不少回报,比如在特朗普首个任期内,日本汽车制造商成功规避了他曾威胁要征收的“高额关税”1。尽管特朗普经常向助手抱怨日本应该为驻军多支付数十亿美元,但这一要求从未正式提上议程。
许多人将日本的成功归功于已故首相安倍晋三对特朗普的精心讨好。例如,2016年在特朗普大厦首次会面时赠送的镀金高尔夫球杆,两人多年来的高尔夫球局,以及2019年特朗普访日期间享用的美式汉堡。但这种解读过于简单化。法国总统马克龙同样殷勤地款待过特朗普,比如在埃菲尔铁塔请他吃牛排和冰淇淋,还邀请他观看阅兵仪式。然而多方消息源表示,特朗普并不喜欢马克龙,认为他“自命不凡”且“说教气十足”。
外交官和美国官员指出,单靠奉承难以打动特朗普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正如一位外交官所言,下任总统“并非傻瓜”,不会因为恭维就改变主意。普遍认为,特朗普注意力不集中,很少仔细阅读简报。他喜欢欺负人,用虚构的“事实”辩论,并经常挑战外国领导人反驳他。一位美国高级外交官在七国集团峰会前诚恳地建议盟友:“千万不要摆出居高临下的姿态。”许多人认为特朗普缺乏耐心,不喜欢复杂的细节,倾向于将世界简单划分为好坏、赢家和输家。然而,那些与他共事过的人也表示,特朗普并非愚笨,相反,他“直觉敏锐”、“本能强烈”,甚至“狡黠”。
安倍晋三深谙让特朗普感到舒适的技巧:他作为前首相之孙的家世让特朗普钦佩不已,因为后者崇尚“古老血统”。安倍深知如何给予特朗普实质性的“胜利”,他注意到特朗普喜欢视觉化的展示,曾向其展示一张美国地图,上面标注了日本在各州创造就业的投资情况,其中一些位置还用醒目的红色“新!”字样标注,就像汽车展厅中的宣传贴纸,这幅地图让特朗普兴奋不已,甚至要求白宫工作人员将其公开展示。
其次,奉承无法改变特朗普的根本观点,因为他的贸易和外交政策核心信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形成,几乎难以动摇。多年来,一些外国领导人精心设计说辞,希望能说服特朗普。然而,尽管一度认为自己的努力奏效,但在下次会面时,特朗普往往会重拾最初的立场。
法国前驻美大使杰拉德·阿罗回忆起一个典型案例:特朗普在感到厌倦时会假装让步。他提到马克龙曾在2018年4月花费一个半小时,试图说服特朗普留在《关于伊朗核计划的全面协议》(JCPOA)2中,最终,特朗普似乎点头同意。然而,阿罗提醒马克龙在对外发言时要“格外谨慎”,因为他感觉特朗普不太可能真的改变立场。果然,一个月后,特朗普宣布退出协议。
第三,尽管奉承可以让特朗普愿意倾听,但前提是他认为对方是“强者”。一位前政府官员表示:“特朗普没有朋友。他只尊重实权者。”在这位官员看来,特朗普衡量领导人权力的标准是对方是否领导一个重要国家,并拥有将决策付诸实施的政治权威。比如安倍晋三、印度的莫迪、俄罗斯的普京和中国的习近平。
相反,特朗普厌恶那些无法履行承诺的政治家,并认为他们通过“消极抵抗”来掩饰自己的软弱。他将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前总理默克尔以及从特雷莎·梅到鲍里斯·约翰逊的历任英国首相统统归入这一阵营。
一些明智的政府认识到,特朗普对“美国优先”的承诺有着非常清晰的认知,这正是美国公众赋予他的使命。特朗普的风格独特,但在许多盟友眼中,他的某些特质其实是相对熟悉的。法国的阿罗曾回忆起一次会议,他直言:“坦白说,特朗普当时的发言完全不合逻辑。”连美国助手们都不禁低头看着自己的鞋。当被问及反应时,马克龙告诉大使:“你知道,这次会面毫无实质内容。但他是这个星球上最有权力的人。”不过,精明的外交官们逐渐认识到,特朗普的观点在美国历史上有着深厚根基。他们还发现,这些观点与奥巴马总统任期内的政策存在“连续性”。尽管奥巴马的优雅辞令掩盖了同样的“对盟友的倦怠”。
特朗普首任总统期间得到的重要启示是:各国政府不应过于将对美关系“个人化”。一位外交官表示,他的同事们忙于为所有可能出现的特朗普情况做好准备。他还建议,各国应更多地关注自身需要完成的工作,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甚至连特朗普本人可能也会赞同。【全文完】
来源:《经济学人》2024年11月14日刊 | 作者:不详
原文标题:How to avoid Oval Office humiliation
- 高额关税:2020年,在双方未就汽车税开谈之前,特朗普与安倍在2019年9月会晤时确认,不会就汽车产品加征关税,不会设置日本汽车进口限额。为防止任何一方食言,日美在协定中约定:“切实履行协定期间,不采取违反联合声明的行动。”当时美国维持对日本汽车和零部件2.5%的关税税率。但由于特朗普一直对日美贸易顺差耿耿于怀,而汽车及相关零配件在特朗普看来又是造成日本对美贸易顺差的“罪魁祸首”,因此一度以25%的惩罚性关税威胁。 ↩︎
- JCPOA:全称为《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oint Comprehensive Plan of Action),是2015年由伊朗与P5+1(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达成的核协议。其主要内容包括:
限制核活动:伊朗同意限制其核计划,包括减少铀浓缩活动,以确保其核项目仅用于和平目的。
国际监督: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对伊朗的核设施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以验证其履行协议的承诺。
解除制裁:作为交换,国际社会逐步解除对伊朗的经济制裁,特别是在石油和金融领域的限制。
协议期限:协议中的一些限制措施有明确的时间期限,通常为10到15年。
JCPOA旨在防止伊朗获得核武器,同时促进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然而,该协议在2018年遭遇挑战,美国宣布退出并重新实施对伊朗的制裁,导致协议面临不确定性。 ↩︎
“特朗普喜欢欺负人,用虚构的‘事实’辩论”,原文可能意在描述特朗普的谈判风格和习惯,但“欺负人”一词稍显主观,有可能引发对特朗普的过度负面评价。
Daniel Sinkeat 的翻译为“丹尼尔·辛克特”,略显随意。这种译法在国内常用的翻译标准中并不常见,容易造成困惑。可以考虑参考权威媒体或外交部发布的译名标准,统一为“丹尼尔·辛凯特”或其他更贴近发音的形式。
这句话原文给的是“ He is a bully, arguing with the help of made-up facts and daring foreign leaders to contradict him. “,最初想的是将bully翻译成“欺凌者”,但是觉得这样翻译的话程度过于严重,所以才翻译成了“欺负人”。关于第二个问题,我的文章当中没有Daniel Sinkeat,不知道同学是不是看岔了哈哈哈哈,不过还是非常感谢同学给的建议。
通过编译内容,可以了解到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是,与特朗普打交道时,单纯的奉承并不是有效的策略,而是应该更多地关注自身利益和需求。文章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给出论据和例子,最后得出结论的结构,展现了较强的逻辑性。但是,整篇展现在读者眼前可能导致读者一时搞不清文章的架构,也许加上一些新闻小标题会更有层次感。比如,可以把文章划分为三层。一、1-2:特朗普风格下的国际关系新挑战。3-7:解读外交策略的关键。8-10:特朗普政策的连续性与外交新视角(以上只是基于编译内容的一点小建议哈哈)总的来说,我觉得这篇文章挺有趣的,值得一读!
谢谢同学给出的建议!原文其实也有一个小标题,但是只有一个,而且只在文章的最后,所以编译的时候为了结构统一我把最后的那个小标题也删掉了,因为我自己在读文章的时候,觉得文章的逻辑结构比较明显,而且文章整体篇幅适中,不算特别长,就没有特意给各个部分加小标题,不过同学的建议也很有启示性,其实如果文章篇幅再长一点我就会考虑加上小标题的哈哈哈。
文章中有许多涉及西方文化背景的细节,例如关于特朗普“喜欢视觉化的展示”的描述,提到了一张美国地图。原文将其比作“汽车展厅中的宣传贴纸”,这个比喻对中文读者可能不够清晰。虽然“宣传贴纸”在中文中可以理解,但读者可能不容易联想到它的具体含义,对于不经常去汽车展厅的读者会对这样的比喻产生困惑,我个人就不太理解这个比喻是什么意思,我建议可以考虑替换为更符合中文语境的表达方式,比如“就像促销广告中的醒目标签”等常见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