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发展迎来关键时期

【川透社节译报道】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吸引了大量投资且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存在着显著问题。全球各公司都在寻求解决方案以提高技术的效率和实用性,但人工智能的未来仍充满不确定性。

这可能是商业领域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赌博。

2022年11月底,OpenAI推出聊天机器人模型ChatGPT,顿时掀起人工智能的狂潮,短短几周内就吸引了1亿用户,打破了历史记录。投资者们也纷纷加入人工智能的赛道。有人估计,2024年至2027年间,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总支出将超过1.4万亿美元;截至目前,人工智能芯片制造领头羊英伟达(Nvidia)的市场价值更是增长了八倍,超过3万亿美元。

然而,大多数公司仍然不清楚这项技术的具体功能,以及如何发挥它的最大效用。有调查显示,只有5%的美国企业表示会使用人工智能。而且目前能盈利的人工智能技术初创公司也很少,人工智能模型制造面临的能源和数据限制问题更是层出不穷。投资者的热情与商业现实之间存在很大的落差,这意味着2025年很可能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年。在投资者失去热情之前,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变得更高效、更有用的战争已经打响。

但目前技术前沿的推进面临难题。训练大型模型需要大量的能源。用于支撑训练大型语言模型GPT-4的电力,可以为5000个美国家庭供电一年,所需用电量是GPT-3的50倍。因此,开发更大、更复杂的模型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一些人预测,下一代模型的训练成本可能高达100亿美元。此外,训练数据的短缺也是一大问题。据估计,到2028年,互联网上高质量的文本数据将全数耗尽。

全球的公司都在为解决这些问题绞尽脑汁。有人提出研发更高效、更专业的芯片,有人建议使用耗电少且更专业、更小型的模型,也有人在寻找新的高质量数据源,如教科书,或生成合成数据。但到底是技术进步,还是幻梦一场,还有待观察。人工智能的下一个飞跃式发展是否能实现,也未有定论。投资者们争相向诸如OpenAI这样的超级明星公司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实际上,它们提供的人工智能旗舰模型在性能和能力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作为人工智能的终端用户,个人和企业正在努力适应,他们想要知道如何才能让这项技术发挥最大效用。但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企业需要大量的投资、要重置工作流程,还要重新培训工人。有一些行业领域已经走在了运用人工智能的前沿,有关数据显示,已经有五分之一的信息技术公司表示正在使用人工智能系统。而且据悉,2025年“代理”系统即将问世,它能够规划和执行更复杂的任务。随着智能技术变得更加复杂,社会适应人工智能的速度可能会加快。

此外,对人工智能的接受度也是影响其使用的重要因素。虽然只有很少的公司表示在使用人工智能,但有三分之一的美国员工承认他们每周至少使用了一次人工智能。在某些职位,这个数字甚至更高。有研究发现,2024年每周至少要使用一次人工智能的美国软件工程师人数从2023年的40%上升到了78%;人力资源岗位员工的使用比例从35%上升到了75%。OpenAI发言人也曾表示,Chatgpt 75%的收入来自个人消费者,而不是企业。

这说明用户对人工智能的使用很多时候是秘密的。因为他们可能担心,如果承认使用人工智能能够帮助更快地完成任务,老板会派给他们更多的工作,甚至面临被裁员的危险。同时这也表明,人工智能的应用不仅是一个技术挑战,也是一门管理艺术。要充分利用这项技术,公司老板需要创造一个开放和鼓励实验的工作环境,而不是一昧的怀疑和否定。

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办公文书写作,但其应用远不止于此。在2025年,人工智能最引人注目的应用突破很可能出现在其他领域,例如药物开发(第一种人工智能衍生药物可能进入三期临床试验)、国防(如果无人机成功融合智能系统,未来将有希望成为至关重要的武器系统)。一些西方国家担心中国利用人工智能获得军事和经济优势。但讽刺的是,中国工程师已经变得特别擅长在资源限制下进行创新,而其中部分原因就是美国的出口管制限制了他们获得尖端人工智能芯片。

由此可见,人工智能竞赛在2025年将以多种形式出现。往往,投资者失去信心的时候也是新技术悄然萌芽的转折。那么,人工智能的泡沫会破裂吗?还是技术最终开始发力?笔者认为,在即将到来的2025年,两者都有可能,我们拭目以待。【全文完】

来源:《经济学人》2024年12月14日刊 | 作者:Rachana Shanbhogue
原文标题:Crunch Time for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