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好莱坞不愿在气候叙述上做出改变?

【川透社编译报道】气候变化问题愈加严峻,尽管好莱坞有左倾倾向,但仍因观众对政治信息的反感,将电影作为娱乐和逃避现实的手段、缺少道德责任强的电影制作奇才等原因,无法在环境叙述上做出改变。气候叙事仍然处于…

电影《龙卷风》(Twister)的导演李·艾萨克·钟(Lee Isaac Chung)在CNN采访时表示:“我认为电影不应该以传达信息为目的。”影片讲述了格伦·鲍威尔(Glen Powell)和黛西·埃德加·琼斯(Daisy Edgar-Jones)主演的角色试图预测并驯服俄克拉荷马州中部的猛烈风暴的故事。该片是1996年热门灾难片《龙卷风》的续集,是一部旨在娱乐的好莱坞暑期大片,但这部影片同样无法唤醒人们的气候危机意识。科学家和气候活动家们对此并不感到意外。全球变暖正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尽管好莱坞有左倾倾向,但气候危机话题却很少被搬上大银幕。

一家名为好能源(Good Energy)的非营利咨询公司和科尔比学院(Colby College)的巴克气候与环境实验室(Buck Lab)调查了2013年至2022年间250部票房最高的科幻电影中是否出现了气候危机。结果表明只有32部(12.8%)明确表示气候变化的存在,只有24部影片(9.6%)的角色明确知道气候变化。

2021 年上映的《不要抬头》(Don’t Look Up)是一部讽刺片。影片讲述了两位科学家试图警告世界,有一颗彗星在太阳系内运行,并且会直接与地球相撞。影片中对电视节目主持人沉迷于网络,而非人类即将灭绝的刻画让人印象深刻——地球正在历尽磨难,人类却漠不关心。这部影片试图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唤醒人类的危机意识。

影片的编剧兼导演亚当·麦凯(Adam McKay)表示,他大约在五六年前意识到气候快速变暖的具体情况和风险,之后便担忧到难以入睡。他不敢相信大型新闻媒体和政府对如此大规模和紧迫性的问题竟如此轻描淡写,甚至几乎不提。麦凯说:“制作电影、节目、音乐或写书,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像气候破坏那样猛烈地改变全球。我们需要用成千上百种语言来讲述故事,从而反映出成千上万种文化在不同程度上的认识和情感处理。”

然而,有关气候危机的报道仍然很少。部分原因可能是目前观众对电影中的政治信息的反感,公众对迪士尼支持“觉醒”的批评就是一个典例。觉醒(Woke)是一个源自美国的文化和政治概念,强调对社会中各种形式的不公正、压迫和歧视保持高度敏感和警觉。而迪士尼支持黑人女性来饰演”小美人鱼”似乎触碰到大多数人的红线,部分人认为 “Woke 文化” 过于强调身份政治,他们厌烦电影涉及到政治信息。那尤其是气候故事这样涉及政治信息的话题,更难向好莱坞电影制片人推销。

来自华盛顿外交关系委员会能源与环境智库(the Council on the Foreign Relations in Washington)的高级研究员爱丽丝·希尔(Alice Hill)表示:“气候变化影响着一切,因此讲述任何故事都离不开它,但它也会让人感到焦虑和沮丧。我并不惊讶好莱坞没有拍多少摄讲述气候故事的电影。因为他们想卖座,而人们只想通过电影来逃避现实,寻求娱乐,有关气候变化的电影就更难卖座……但至少据我所知,一些有想法的作家希望做出更多改变。但问题在于找到有兴趣制作这种电影的人。”

由罗兰·艾默里奇(Roland Emmerich)执导,丹尼斯·奎德(Dennis Quaid)和杰克·吉伦哈尔(Jake Gyllenhaal)主演的暑期大片《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在上映 20 年后,仍是一部独树一帜的经典灾难片,该片明确将一连串的死亡和毁灭归因于温室效应。影片一开场,政客们就对科学家们担心南极冰层大量消失的担忧不屑一顾。但很快,墨西哥湾流的关闭引发了一系列怪异的天气事件——例如龙卷风摧毁了洛杉矶——最终导致新的冰河时代。

这部电影特效丰富,科学事实却很少。即便如此,研究发现《后天》提高了公众对气候危机的认识。《鹦鹉与冰屋:气候与否认的科学》(The Parrot and the Igloo: Climate and the Science of Denial)的作者大卫·利普斯基(David Lipsky)表示:“当时,人们认为这部电影很荒唐,笃定电影中的场景根本不会发生。电影企图用丰富的特效来警示公众气候危机的严重性,但却适得其反:眼花缭乱的电影特效覆盖了科学事实,让人们很难关注到问题本身。好莱坞犯的这种错误让观众无法再认真对待气候危机问题。但在此后的20年里,人们开始认为这部电影也不是毫无作用。”

当被问及电影制作人是否有道德责任来解决这一问题时,利普斯基认为这与奴隶制有相似之处:“《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又作《黑奴吁天录》)就是一个典范。当时奴隶制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因此哈丽雅特·比彻·斯托(Harriet Beecher Stowe)写了这部反奴隶制的长篇小说,讲述了老黑奴汤姆的悲剧命运,揭露和控诉了美国南方奴隶制度的罪恶。林肯在白宫接见她时说,你就是引发我们内战的女人。这部小说激发了公众对奴隶制度的强烈反感,推动了废奴运动的兴起。‌有时候,一些大胆的、直接的表达方式更能够让人们立即采取行动。

利普斯基警示道,并非所有例子都是正面的。他指出,许多气候科学家渴望实施的解决方案——核能——由于公众对安全的担忧而停滞了几十年:“你知道是什么让它停滞不前吗?在三哩岛核电厂事故(1979 年宾夕法尼亚州米德尔敦附近的一座反应堆部分熔毁)发生几个月前,电影《中国综合症》(China Syndrome)就已上映,使得该片涂上了一层先知先觉的色彩。因此人们毫不掩饰他们对核能的怀疑。这就是让有才华的电影制作人拍摄这种电影的危险所在。他们可能会弄错一些事情,所以这也算是前车之鉴。”

其他专家认为,气候叙事仍处于起步阶段。有无数不同的方法来处理这个问题。

纽约哈德逊河畔安南戴尔的巴德学院(Bard College)电影与电子艺术客座副教授约书亚·格里克(Joshua Glick)表示:“作为一种电影制作模式或实践,大片与自然灾害情节之间一直存在某种亲和力。这些电影投资巨大,规模宏大,演员阵容星光熠熠,往往是展示数字特效作品的舞台。随着气候危机受到更多的关注,成为人们感兴趣、值得争辩话题,当然年轻一代也对此感兴趣,你会看到它以各种方式出现在主流电影的银幕上。”

气候科学家、德克萨斯理工大学(TexasTech University)教授兼大自然保护协会(Nature Conservancy)首席科学家凯瑟琳·海荷(Katharine Hayhoe)回忆说:“我一直费尽心思寻找非纪录片电影供学生观看。这些故事的共同点是,它们都呈现了世界末日的场景:我们所在的世界正在毁灭,人们正在挣扎求生。”她提到了澳大利亚的一部纪录片《2040》,该记录片展示,如果人类采纳已知的气候解决方案,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我在书中读到过,振奋人心的是,人们能够预见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当然想要那个更美好的未来。电影展示了我们想要逃避的东西,但同时,我们必须展现出前进的方向。”

“比如通过持续播出的连续剧、电影、书籍、短视频中的个别片段——讲述扣人心弦故事的机会太多了,人们能看到自己参与其中,产生共鸣和认同感,不仅能体会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害,而且还可以更加了解自己并找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方案。”【全文完】

来源:《The Guardian Weekly》2 August 2024 | 作者:David Smith
原文标题:Climate of Fear: Why Hollywood is reluctant to change its narrative on enviro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