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难辨:信息战中的虚假信息
【川透社编译报道】虚假信息以新形态蔓延,AI技术既助长谎言传播,也助力追踪识别虚假信息。我们需要警惕信息战的威胁,同时合作利用技术力量进行有效对抗。
虚假信息的蔓延
近年来,全球各地不断爆出令人震惊的虚假信息事件。比如,去年夏天夏威夷的大火被误传为美军的“气象武器”测试,或是美国非政府组织在非洲散布登革热。还有乌克兰第一夫人奥列娜·泽连斯卡在纽约第五大道豪掷110万美元购物的假新闻,以及印度歌手马亨德拉·卡普尔被宣称在其新歌中支持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但其歌手于2008年就去世了。这些故事虽然荒诞不经,却是虚假信息的典型代表,目的在于误导公众。
虚假信息的传播已非个别谣言,而是演变成全球性现象。高科技工具,尤其是人工智能和社交媒体,被用来制造和传播看似真实的假图片、视频和音频,使得公众难以辨别真伪。随着全球大部分地区进行选举活动,人们担心技术可能使得虚假信息的传播变得难以控制,威胁民主制度的正常运作。那么,我们需要有多担心这一问题呢?
虚假信息的历史与现状
虚假信息并非现代科技的产物,它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公元前1274年拉美西斯二世宣称自己在卡尔什战役中的胜利,到凯撒大帝在《高卢战记》中的政治宣传,虚假信息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发展。印刷术的诞生并未有效遏制虚假信息的传播,尤其是在17世纪英国内战期间,随着新闻审查的崩溃,充满虚假信息的小册子泛滥成灾。
然而,互联网的出现使得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社交媒体让虚假信息以极低的成本迅速扩散,而人工智能技术让生产这些信息变得更加便捷,成本更低。虚假信息的传播方式错综复杂,通常是通过多个社交媒体账户和网站进行的。例如,俄罗斯针对泽连斯卡的行动始于油管上的一个视频,随后通过非洲的假新闻网站传播,并通过其他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进一步扩散,最终形成了似乎具有可信度的虚假信息。
虚假信息的传播方式
研究发现,虚假信息的传播并非单纯地围绕一个特定的政治主题展开,很多时候,传播者的目标并非直接支持某一方,而是以此来污染公共领域,破坏公众对媒体、政府乃至“真相”本身的信任。例如,中国关于夏威夷气象武器的谣言,或是俄罗斯试图掩盖其击落马航MH17航班的责任,都是通过制造多个相互矛盾的虚假叙事来混淆视听。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虚假信息传播策略也往往呈现出相似性。比如,中国针对中东地区进行虚假信息操作以诋毁韩国企业的手段与俄罗斯在欧洲传播虚假信息的方式极为相似。
应对与遏制虚假信息威胁的关键:AI技术、合作与信息共享
虽然人工智能技术使得虚假信息的制作和传播变得更加轻松便捷,但它同样也可以作为反击虚假信息的有力工具。随着虚假信息传播方式的日益复杂化,AI模型可以帮助追踪和检测虚假信息。例如,AI可以通过识别相似的叙事模式来发现虚假信息,或者通过分析视频中的伪造音频,甚至检测到人脸皮肤颜色的微小变化,从而判断视频是否经过篡改。
此外,技术企业、学术界、非政府组织、媒体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协作同样至关重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气候科学领域的学者们意识到,只有进行跨学科的合作才能充分了解气候变化的全貌。应对虚假信息也需要类似的合作模式,各方可以通过信息共享和模式识别来提高应对能力。比如,Meta(脸书母公司)在2023年底成功打击了一起乌克兰的虚假信息活动,这一成就离不开谷歌的举报和合作。
当前,技术公司在虚假信息传播方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它们通常不愿共享数据,这成为了有效反击虚假信息的一大障碍,比如美国法律并不要求技术公司与研究人员共享数据。而欧洲的新《数字服务法》则要求数据共享,这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借鉴的模板。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技术公司可以允许研究人员提交程序进行数据分析,而不是直接分享数据,从而保护敏感信息。
尽管虚假信息传播的形式日益复杂,且随着技术的进步可能变得更加隐蔽,但迄今为止,并没有证据表明仅凭虚假信息就能够决定选举的结果。纵观历史,虚假信息一直存在,人们也总能找到应对的方式。虽然虚假信息的形态在不断演变,但它尚未构成无法战胜性的威胁。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跨界合作、技术手段的应用以及更有效的数据共享来有效应对这一问题,捍卫民主制度和真相。【全文完】
来源:《经济学人》2024年5月4日刊 | 作者:匿名
原文标题:Truth or l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