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坏女巫》:歌曲创作永不停歇
【川透社编译报道】百老汇音乐剧《魔法坏女巫》改编成同名电影。该部作品通过音乐和歌词,深入探讨了两位主人公之间情感纠葛,以及如何寻找自我和力量。
在美国文化中,西方坏女巫的形象有近125年的历史。1900年,莱曼·弗兰克·鲍姆(L. Frank Baum)的小说《绿野仙踪》中问世。1939年,西方坏女巫的形象首次出现在银幕上,由玛格丽特·汉密尔顿(Margaret Hamilton)扮演,从此一个邪恶老妇人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几十年后,美国奇幻及儿童小说家格雷戈里·马奎尔(Gregory Maguire)赋予了西方坏女巫一个故事起源,即在1995年的小说《魔法坏女巫》中将她介绍为艾尔法巴(Elphaba)。2003年,该小说被改编成的百老汇热门音乐剧,成为了收益可观、经久不衰的音乐剧之一。如今,华裔美国电影导演朱浩伟(Jon M. Chu)对艾尔法巴的故事选取了两部分,进行改编后搬上了大银幕。两位主演分别是辛西娅·埃里沃(Cynthia Erivo)(饰演艾尔法巴)与爱莉安娜·格兰德(Ariana Grande)(饰演Glinda)。
自《魔法坏女巫》在舞台上表演以来,奥斯卡获奖作曲家史蒂芬·施瓦茨(Stephen Schwartz)就一直参与其背景音乐的创作中。他创作的音乐和歌词探入探讨了艾尔法巴与格林达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她们之间的爱、背叛和心碎。许多歌手在百老汇演出和世界巡演中演绎了这些歌曲,但电影的歌曲更加深入地探索了奥兹世界1。《时代》杂志与施瓦茨讨论了电影中的一些象征转折性的歌曲:包括艾尔法巴的第一个大热曲目、引发戏剧性的悬念曲目,还谈到这些歌曲的起源,以及如何在银幕上呈现。
巫师与我
艾尔法巴与巫师见面的音乐非常关键。希兹大学(Shiz University)2的校长莫里布夫人(Madame Morrible),在看到了艾尔法巴的魔法才能后,给巫师写信并安排两人会面。艾尔法巴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即将改变,她独自站在舞台中央唱歌的一幕,成了剧中最感人的时刻之一。
朱浩伟导演强调故事中的幻想元素,传达艾尔法巴突然涌现希望。施瓦茨说,导演让这首歌更具电影感,同时也不失其目的。施瓦茨还对艾尔法巴饰演者的表演印象深刻,称赞道:“辛西娅什么都能唱,她像一个拥有乐器的大师一样具有天赋。她能将角色在特定时刻的身份和所处的环境带入她的声音中,这点令人印象深刻。”
说不上来的感觉
有一首歌曲描述了艾尔法巴和格林达作为室友时产生的矛盾。在创作这首歌的早期,施瓦茨遇到了困难。在与合作人温妮·霍尔兹曼((Winnie Holzman)商议后,他在第五次的创作中解决了这个问题。温妮提出写一首“陷入厌恶”的歌曲,她认为不应该写一首两个人瞬间相爱的歌曲,而是写一首两人瞬间陷入厌恶的歌曲。但情感要强烈,让观众仍然有良好体验。
最初,施瓦茨写了一首更偏抒情曲的歌曲,但在试唱时他发现了问题:“我意识到这个想法是正确的,它的确需要非常高的能量。”他在这一次试唱后回家,一夜之间就写好了这首歌。这个版本登上了百老汇,这是与舞台上的表演方式最相似的歌曲之一。
舞动人生
歌曲《舞动人生》(Dancing Through Life)涵盖了电影很多内容。费耶罗王子(Fiyero)的出现,让所有人在奥兹尘舞厅跳舞。他的生活哲学是:“要知道一起都是浮云,这就是生活,所以继续悠然享受吧。”当他唱歌时,所有主角都在发生重大变化,包括格林达送给艾尔法巴尖顶帽子,这顶帽子最终成为了她的标志性装扮。
结尾时,两位主人公跟着这首歌一起跳舞,暗示着她们的关系彻底改变了。她们放下了心墙,不再视对方为敌人。施瓦茨说:“令人兴奋的是,我们可以不用言语,只用音乐和动作来描述一个重要的情节。朱浩伟导演通过特写镜头与不同于舞台上的道具,实现了故事的美妙诠释。”
受人欢迎
两人关系取得突破后,格林达给艾尔法巴唱了一首歌,歌词大意是想帮助她变得受人欢迎。这首歌曲调轻快,施瓦茨很容易就创作出来了,但与典型的泡泡糖流行乐3相比,节奏略显古怪。“节奏是古怪的,而不是直截了当的,”施瓦茨补充道,“重音位置有所不同,比如,当她唱‘流行-你-啦’(Pop-youuu-lar)时,就有一个约德尔调4。”
在电影中,施瓦茨和温妮想要改变节奏,但饰演格林达一角的演员爱莉安娜·格兰德坚持要忠于原作。歌曲的所有变化都像是来自格林达的做事风格,而不是演员本身。施瓦茨说:“她在其中做了一些小创新,但这些改变都是基于角色的。她非常坚持这一点。”
短暂的一天
“如果你在翡翠城5只有一天时间,你应该做些什么?”
电影中改动最大的歌曲是艾尔法巴和格林达进入奥兹世界时的歌曲。在艾尔法巴见到巫师杰夫·高布伦(Jeff Goldblum)之前,她和格林达在旅途中玩得十分尽兴。施瓦茨和温妮认为,女孩们去奥兹时的场景应该像那些旅游书籍里描述的一样。最终,她们进行了一次旋风式的旅行,同时也为当地文化所吸引。
电影中的这部分得到了扩展,其深入探讨了奥兹的历史,包括古老咒语书《格林默里》中的细节。施瓦茨认为,歌曲的新部分还突出了巫师杰夫·高布伦向奥兹公民宣传和散布自己错误信息一事。
对抗重力
“我希望你们能感受到这种力量从地面升起,逐渐占据她,直到她掌握自己的力量,”
第一幕的结尾部分,艾尔法巴被巫师的卫兵追赶,这里的音乐也是《魔法坏女巫》中最令人难忘的歌曲之一。她如此信任的巫师转头背叛了她,让整个奥兹都排挤她,她发誓要反击。但是危机时刻,墙壁正在合拢,格林达恳求艾尔法巴道歉,希望事情能恢复正常。但艾尔法巴并没有这么做,而是悬浮了起来,这是她第一次悬浮。在舞台上,演员边唱边被吊到空中。
当辛西亚在电影中演唱”Defying Gravity”时,施瓦茨欣赏她的控制力。最后的音符成为了艾尔法巴的战斗口号,拥有了超越电影的生命力。施瓦茨说:“我唯一的要求是即兴演奏必须是自然的,不能像在《美国偶像》上的即兴演奏一样。这是需要发自内心的,而辛西亚就做到了这一点。”【全文完】
来源:《时代周刊》2024年11月25日刊 | 作者:Annabel Gutterman
原文标题:No Rest for the Songs of Wicked
- 一系列奇幻文学作品中的虚构国度,最初由美国作家莱曼·弗兰克·鲍姆在其小说《绿野仙踪》中创造。这个系列后来扩展为14部小说,统称为“奥兹系列”。奥兹国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奇异的居民和多彩的魔法而闻名,包括了翡翠城、温基国、芒奇金国等多个地区。 ↩︎
- 虚构高等学府,故事中位于奥兹国的北部省份吉利金的希兹城(Shiz),是一所著名的魔法学校。 ↩︎
- 一种流行音乐流派,以其朗朗上口的旋律、欢快的节奏和轻松的歌词而闻名。这种音乐类型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主要针对青少年市场,尤其是十多岁之前的青少年一代,他们最喜欢的消遣是嚼口香糖。 ↩︎
- 是一种起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特殊歌唱形式。这种唱法的特点是歌手会快速且反复地在胸音(真声)和头音(假声)之间切换,形成一种高-低-高-低的音阶,产生一连串的高低音变化。 ↩︎
- 见注释1。 ↩︎